
5月10日 星期五 晴
網上把之江大學說成了網紅打卡地,於是我又中了計。
之江大學美則美矣,無論是紅牆的鐘樓還是美得如濾鏡一般的情人橋,整個感覺有東大的既視感。但從小生活在學校的我,心裡盤算著的卻是:我們能不能借助網絡的力量,把國立中山大學也捧成這樣的網紅地?
你們是沒見過學校是嗎?
我略帶失望離開,卻迅速被打臉了。因為下一站,我來到了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是我沒見過學校。
原本我對王澍並不感冒,我一直認為他就是扎哈哈迪那一類人,做的建築簡直就是依託名氣而放飛自我,宛如脫韁野馬。
今天親身體驗過,卻被他的建築感動了。對,是感動。
我從他的設計中讀到了很多的思考,而非流於形式的東西。而且旅居杭州這段時間,我也慢慢地感受到了這裡的文脈。國美象山就如在這裡長出來的一樣,我從這些此起彼伏的建築中,體驗到了和諧。
安藤忠雄講過:有日本式的思考方式,但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日本式的元素存在。
廣州美院的曹雪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我認為中國設計要表達的應該是一種中國的思維模式,而不是一些中國的符號。
而在這裡,我沒看見祥雲,沒看見中國節,卻遇見了古典優雅的中華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