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矶
燕子矶
文/巧云
初春,来到燕子矶。燕子矶是南京北郊幕府山伸向长江南岸的余脉,系岩山东北端突出江上的一小峰,兀立江畔,三面临江,故称之为“矶”。泛舟江上,远眺矶身,宛若展翅欲飞的矫燕,故名“燕子矶。”这里水势湍急,波涛翻涌,乘船到此,舟人都要快速抓起绳索,拉挽铁钩铁锁,像蚂蚁一样集中并船一起行驶过去。
步入公园的大门,俨然进入一座既有古典韵味又有江南风格的园林。景区以矶崖为主体,就矶造园,因势造景,亭台楼阁,茂林修竹,自然风光与园林艺术浑然天成。
向右的登山道逶迤向上,据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均由此路登上矶顶,被冠之于“南巡蹬道”。循石级而上,过夕照楼,越俯江亭,即到达矶顶的乾隆御碑亭。 亭内石碑上“燕子矶”三个大字是乾隆的御笔。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他首次南巡,过江宁,游燕子矶,慨然赋诗:“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并乘兴挥毫御书“燕子矶”三个大字。江宁知府旋造亭刻碑,树于矶巅。不过当时为四方亭,历经二百余年风风雨雨早已破旧不堪。眼前的双层六角六柱重檐碑亭,古朴典雅、气宇轩昂,是1998年重建的。
燕子矶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李白的酒后豪言,在燕子矶也有迹可循。矶顶的乱石之中有一块形状内凹外圆的大石,酷似古代酒器,冠之于“酒樽石”。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25岁的李白辞家出蜀,壮游襄汉后,独上庐山,东下金陵。他徘徊于矶畔“酒樽石”边,对江酹月,把盏问天,手书“吞江醉石”,以绘燕矶雄姿。而后人将此演变为“李太白酒樽化巨石”的神话。李白在崖壁上题写了“吞江醉石”四个大字后,狂饮一杯,随手将酒樽甩落在伸向大江的矶头上,于是酒樽化为一块巨石,故名“酒樽石”。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许多游人在酒樽石边留影,那神情仿佛不饮自醉。
燕子矶在御碑亭与酒樽石之间的悬崖处,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颇为奇特。上面镌刻着“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大字,这是陶行知先生于解放前在此立的“劝生碑”。老一辈南京人有一句口头禅:“燕子矶头,一仰一个。”大凡寻死自杀的人,都会到燕子矶头跳江,准死无疑。社会上把“到燕子矶去”作为“自杀”的代名词。陶行知先生是安徽歙县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1927年起便在燕子矶附近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接收贫民子弟入学,培养不少教育人才。 当年正在晓庄办学的陶行知先生闻知常有人到燕子矶自杀,心痛不已,感慨万千。为了挽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投江者,手书“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大字,竖立在矶顶最险绝处,希望轻生者望碑三思,重振生活的信心。据说,这块“劝生碑”起了警世作用,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燕子矶从矶顶下来,我们选择了往摩崖石刻景区的小路。过俯江亭,沿一条绿树掩映的蜿蜒窄道,小心翼翼地顺岩坡而下。沿路的岩壁上镌刻着不少由现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历代吟燕子矶的诗词。尤其是悬在头顶的一块巨石上“飘然欲飞”草书大字,让人有腾飞而起的感觉。眼前的摩崖石刻虽是古诗今书,旧岩新刻,但极大地丰富了燕子矶的历史人文内涵,让冰冷的矶石有了活的灵魂。越过一座石拱桥,便来到崖下的观澜亭,仰望爬满绿箩的摩崖石刻更有一番诗意。这里还是拍摄矶头的最佳处。
燕子矶临江岩壁上著名书画家李剑晨百岁时题写的“燕矶夕照”几个大字,深深印刻在我的脑际。“燕矶夕照”自古以来就是万里长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人生夕照”不也同样是绵延不绝的生命长河里,一座晚霞映照的矶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