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小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读书|翠翠,你的爱情并未搁浅
通过沈从文这“地图”式的白描,在一种平静的心境中猜测:这户人家为何单独住在塔下?为何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女孩子的父母去哪儿了?这只黄狗在这一老一少的生活中,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这只黄狗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我先从文中的女孩子说起,她就是沈从文《边城》中的女主角——翠翠。
如果略去中间所有的过往不提,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人”是谁?与翠翠有着怎么样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翠翠的心仪对象,他是船总家的二老——傩送。
2.
两颗相互爱恋的心,一段相互倾慕的情,这是翠翠和傩送两人之间的关系。
“不相识”的初相识,是在端午那天,因爷爷没有及时来接翠翠,天晚了,翠翠依然在河边等爷爷来找她。
那时的二老傩送不知道翠翠是谁,翠翠也不知道二老是谁,但翠翠知道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翠翠想起自己骂的那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年年岁岁端午至,年年端午景相似。但是,于翠翠来说,有了那年端午河边与二老的对话,翠翠的心里有了特别的印象:
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甚至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这甜而美的印象,只因翠翠在河边看到了捉白鸭的二老,只因二老这人已入了翠翠的眼,也入了她的心。
“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的”二次相遇,同样是在端午那天。但那天翠翠却没有认出二老来。“可是眼睛里象是熟人,却不明白在甚么地方见过面。”
因了这份似曾相识的陌生,来给祖父送酒葫芦的二老称赞翠翠长得很好看的话,她没有听到。
在端午节看热闹的过程中,翠翠听说了王乡绅要同顺顺家结亲家的事情,但也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二老的心意——“第一件事我就不想做那个碾房的主人。”
翠翠小小的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烦恼?忧愁?快乐?是生气了吧?她当真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
这份小情绪,当二老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时,一切都烟消云散,翠翠也不由不抿着嘴微笑了。
郎有情妾有意,翠翠和傩送本可成就百年之好,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我们最终没能盼到圆满的结局。
3
二老与翠翠爱情受阻,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天保的单恋与天保的死亡。因有了父亲顺顺的支持,天保的单恋来势更猛。由原来的当着翠翠祖父的面夸赞翠翠的美丽,到派人去翠翠家提亲,这些都没有阻止二老对翠翠的追求。
但天保的死亡,却让二老继续追求翠翠的脚步停住了。二老不再对碧溪岨唱歌。
二是船总顺顺的墨守成规,沿习陋习。
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业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三是二老那负气式的逃离。
虽然,二老还是想要一只渡船而舍弃那座碾房,因此 ,二老与他的船总爸爸吵了一架而离家出走。这,是不是不择方式的抗争?二老一定没有想过,他这种负气式的抗争,受伤害的是哪一位。
该来的一切都得来。
白塔在洪水中倾圮,爷爷终是死了。
船总顺顺几次想让翠翠去他家住,但翠翠却没有答应。
不知船总这一决定,是对翠翠孤身一人境地的可怜,还是对自己先前的做法有了悔意。试想,要是船总摒弃了那些陈规陃习,答应了二老与翠翠的事,二老就不会离家出走,翠翠的爷爷,也不会因郁闷而死。
4
原先,在一条渡船上。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而现在,渡船上,只有有一个女孩子和一只黄狗。
她的耳畔,仍会回响着那个月夜里传来的歌声,心里,永远驻着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
在一边摇着船,一边关注着上船的人里,有无那个她心中的二老。
一日黄昏,天气还算凉爽,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无人求渡,翠翠斜倚在船上,右手托腮,静静地想着心事:二老,那个端午节上在河里追赶白鸭的年青人,这,已是离家的第三年了。他,还好吗?明天,又是端午节了,真想,在端午节的热闹中,能看到他的身影,或许,他会冷不丁地站在自己面前,微笑着对她说:“翠翠,到我家楼上看热闹吧。”,河
正想着呢,河对岸有人喊:“渡船——要我帮你渡船吗?“
翠翠听着这似曾相识的声音,坐直身子站起来,朝河对岸望去——那是一个他日想夜盼的身影。翠翠的脸上,顿时如天上的火烧云一样红。
她按捺住自己,不急不缓地向河对岸驶去。一只只红蜻蜓,在翠翠身旁飞来飞去。
翠翠,你终于等来了你的幸福!
——当然,这是我假想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