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殷商后分封天下。
他深知人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单线控制一万个人,所以想要获得权力,必须进行分权。
基于这个道理,周武王建立了周朝的封建制度。
封建的意思是指“封邦建国”——封国土建诸侯。
周武王把自己的家业叫做“天下”,他把天下分成了一千多块地,兄弟、功臣、先代贵族或亲戚各分了一块,这帮拿地的人叫作诸侯,分到的每一块地叫作一个“邦国”。
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再进行切割,并分封给自己的亲戚或臣下,这帮从诸侯手中拿地的人叫作大夫。分给大夫们的每一小块土地叫作“采邑”,简称“家”。
大夫们再往下分给家臣,也就是“士”。
“士”作为基层公务员,控制最底层的平民老百姓。
“家国天下”一词,就类似以上的三级关系:
天下——诸侯——大夫
(如图:)
这种分封,类似于今天层层落实的承包制。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也成为了儒家弟子的修行对照表,意思就是:
你得修炼自己的能力,然后去采邑锻炼,水平够了去治理邦国,变成“大神”后再去治理天下。
在初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人类社会的框架刚刚开始尝试着构建,没有什么统治技巧。
这种封建制度的出现,把松散的、生产力极度低下的个体,组成了一个能够产生合力的整体,成为了三千多年前那个年代最伟大的制度。
随着大规模的统治与社会协作的出现,华夏文明开始显现。
这种“天下共治”的分封制,在西周以及东周初期,极有影响力和控制力,但是到了王朝后期,基本上已经没人把“天下共主”当回事儿了。
原因在于: 大夫向诸侯负责,却不向天子负责,士向大夫负责,却不向诸侯负责。
每一层级的单线联系,导致天子没有统御全局的抓手,权利被架空。
诸侯们虽不敢和周王瞪眼,但诸侯之间却是相互倾轧。
时不时就出现膘肥体壮的甲诸侯灭掉乙诸侯的事件发生。
如此经历两三代之后的诸侯国,生命的弱肉强食法则开始运转,扩张出现了。
西周的周幽王在烽火戏诸侯之后被杀,西周灭亡。
周平王迁都洛阳(东迁),建立了东周。
历史上的东周经历了两个阶段: 春秋和战国。
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是根据气候气温天气来做事情,有“避暑窝冬”之说。
基本上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比如葵丘会盟、楚王问鼎、弭兵会盟等都是发生在春、秋的两个季节里。
而之所以叫战国,是因为诸侯连年混战而得名。
为了便于区分,就把韩赵魏三国分晋之前称为“春秋”,三国分晋之后称为“战国”。
如果说春秋的主旋律是“争霸”,战国的主旋律则是“兼并”。
当初西周的一千多个诸侯国,经过“优胜劣汰”的群雄争霸,此时已演变成了“春秋五霸”——齐、宋、晋、秦、楚五国,剩下不多的弱小诸侯国都依附这五个“大哥”生存。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耕作技术的升级和冶金技术的提高,诸侯国之间开始出现兼并。
韩赵魏三国分晋以及田氏代齐,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此时的周天子,已成了时不时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摆设道具了。
从出道即巅峰,到“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周王朝“成也分封制,败也分封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