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历经四年的颠沛流离的漂泊,来到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在亲友故旧的资助下,他营造的草堂初具规模。时值初夏,生活安定,心情愉悦,他写下这首《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的前六句描述了闲适的乡居生活,但在诗的最后,杜甫流露出自己的心事——这样的安定闲适是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得来的,那么没有亲友资助呢?又将何以为继?不难看出,诗人的内心担忧。
最后一句——“微躯此外更何求?”,更是无奈之语,要知道,杜甫的志向可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但在当时的乱世危局之下,加上统治者又不能识人用人,他也无技可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