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个小故事吧。
农家利好!进城卖菜,不用再被撵得到处乱跑了
到深圳是2000年,那时深圳周边还有好多未被开发的楼盘,一些进城的农民工家属,就用荒着的土地,种些青菜,到市场上换钱。好多人说他们种的菜不干净,是用垃圾或者泔水种出来的。我是农家子弟,大致了解种菜的事情,重要的是他们的菜比超市便宜很多,所以每次下班我便在路边的小摊上带些回去。
有个周末,参加完培训回来,正好路过卖菜的小摊,与摊主议好价钱,挑好蔬菜,交给摊主称重,正在这时,传来一声喊,摊主扔下蔬菜和杆秤,用包袱一捆,扔在车上,骑车就跑。
我被扔在那里,当时就懵掉了。
后来摊主给我解释,是管等的人来了,不跑不行,一旦被抓,不光菜和车子要被没收,还要罚钱,如果话不对付,有可能还要挨揍。
另一个故事,令我终生难忘。
当时正是午饭的时候,三姐突然冲进来,浑身汗透,脸上还有泥痕。
姐夫是个伶俐人,每年都会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上种些青菜,舍不得吃,就趁中午下了晌,带到城里去换几个钱。那天是姐姐到城里卖菜,正赶上管理人员寻街,姐姐赶集少,不懂事,别人都跑了,她才明白咋回gov,等推车要跑,已经过来几个人,夺她的车;她抵死不给,有人便将她的菜从车上拿起来,扔在地上,姐姐舍不得,跑去捡,那人便推她的车,她把车子抢回来,人家又扔她的菜。有好心人在旁边喊:不要捡了,快跑吧。她才蹬车逃跑。有人仍然赶上来,把车上的菜往外扔。三姐又急又怕,一口气跑到我家,看到我,泪就下来了。
那一刻我真的想找人拼命。
农村地摊
不知道可以上溯多少年,但摆摊是当今农村集市最基本的形式,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粮食水果,每逢集市或有人聚集的地方,无不通过简陋的小摊完成供需的对接,因为自产自销,没有税,卖得便宜,买得也实惠,讨价还价,争争吵吵,把个市场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满满的是人间烟火之气。
延伸
城里人多,农村地摊延自然伸到城市,城市便也热闹起来。超市水果贵,正抱怨间,一拐弯,街角一滩靓靓的水果!吃多了山珍海味,抬头遇上街边一个食摊,特色小吃,风味独特,寻常百姓滋味,浑然家的口味,打个饱嗝,啮齿留香;及至夏夜消暑,江边几张桌椅,烤串、啤酒、花生米,一盘青椒小炒,一碟凉拌土豆丝,十块二十,吃得海阔天空,凉风习习,玩得舒心惬意。一把同质丝袜,超市十块二十,小摊五块拿走;一捆嫩绿青菜,农家小摊一元随便挑,不仅新鲜,而且安全。农家小摊,把地气、把活力给城市塞得满满当当。
地摊经济
于是有人将地摊生意延伸,常年摆摊设点,商品品类越来越多,渐渐成了城市靓丽的风景,有的甚至成为城市的特色,比如过去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等,形成地摊经济。卖的人价廉物美,说话和气,买的人图个便宜,图个近便,虽然早起晚归,非常辛苦,但能供一家人吃用,现代人甚至乘改革春风,买了房买了车。想起了深圳的“面点王”,起初也是农村夫妇进城摆摊,从一碗面条开始,卖出了个品牌千亿的企业!
地摊文化
吆喝声渐渐有了特色,地摊内容渐渐有了特点,地摊经济,上升到了地摊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弊端
但也衍生出一些弊端,一是比较杂乱,影响市容,二是摊主过于随意,生意做完,满地垃圾,为此各地管理部门出手整治,与其它部门联动整顿,地摊主跑了,地摊没有了,城市干净了,街道清洁了,但民间的一个供需链条断掉了,农民和练摊人的收入减少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去了……
利好
今年两会上,总理说:保留地摊经济,让城市多些活力,给底层群众一点温暖!
总理的话不多,却让我激动了好久,真想给姐打电话,告诉她:农民卖菜可以到城里摆摊了,只要遵守规则,保证菜品质量,保持环境卫生,不会再被人撵得到处乱跑了。
关注乡村滋味,趣聊农家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