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刘傅家园↑关注我们
一次对生命的别样体验与感悟之旅
——三步朝圣五台山
文/刘傅俊考
一朝圣缘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讲尤为重要,因为经历半生,能让自己更加理智地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繁忙的工作,静下来,对前半生作一个总结,对余生作一个规划......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而四十岁才是真正的开始........
转眼间,属于自己的四十岁不期而至,诚如上面所讲,人到了这个年纪便会开始思考一些以前很少思考的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信仰、三观、宗教等。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来大抵说法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确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传统。
儒释道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我本人,则更加倾向于佛教的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古代,老百姓对于善恶的抉择是非常严谨的,道德的标准比现在要高出很多,个人的毁誉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宗亲家族的兴衰,因此在业果(佛教用语,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的取舍上面不敢造次。这或许与上至王宫贵族下到市井街民“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佛教里有所谓的四大菩萨,分别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和大愿地藏王菩萨,而为首的文殊菩萨,象征着大智慧,所以尊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其道场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在佛教经典《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有记载:“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台山是全世界佛教信仰者心中的圣地,有大德曾讲,能去一次五台山朝圣相当于500年的修行,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的难得和殊胜(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因为内心怀有对文殊大士的无比恭敬,对拥有文殊般大智慧的渴望,对五台清凉胜境的殷切向往,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来一次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愿得到菩萨的加持,增长自己的智慧,将生命的价值最大化。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念头已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便愈加强烈,我想这可能就是佛教里所讲的加持吧。一切就像冥冥中安排好的一样,沿着命运的轨迹,我终于在今年五月得以圆梦,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从容,一如水到渠成。
佛家讲:缘起则聚,缘灭则散。
二前期准备先介绍一下我们此次的队员:(如下图)
觉耀师(前排中间者,为朝圣短期出家3月,此前为某高新企业高管)
智观(前排右一,本人,经商,开工厂十来年)
觉水师兄(前排左一,某高校优秀教师,为参加此次朝圣特已辞职)
阿浩师兄(后排中间,为参加朝圣也辞掉了工作近三年的教师工作)
周师兄(后排右一,在北京经商多年)
阿龙师兄(后排左一,年龄最小,大学本科刚毕业)
在此之前,大家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各自的社交圈子,就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就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在一起,我深信这一定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因缘,或许是前生早有的约定,才有了今世的这场赴约。不禁想起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相约来世相见的故事,“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缘分就是这样的妙不可言.......
我们马上进入前期的物资准备,购买好朝山的各种必备装备,做好路线规划。因为对于五台山所有的资料基本都来自于互联网,所以其实对于朝山路线,还是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很快,所有的担忧都被我们脑海里时常浮现的对五台山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之情一扫而空。待一切都准备就绪,我们整装待发!
5月30日,大家相约来到了广东四会六祖禅寺,这是有着“东方如来”之称的六祖慧能大师的四大祖庭之一。据记载: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接衣钵后,师交待其“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大师行至今怀集县便不再南下,在四会贞山山脉便隐居下来,在猎人队中十五年,水边林下长养圣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才有了后来南禅顿悟法门的一花开五叶……
出发前,在极其殊胜的六祖八塔前面,我们举行了一个庄严而又简单的仪式:一字排开,闭目,双手合十,虔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安乐与幸福!没有豪言壮志,唯有由内而发的虔诚的祈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种久违的本自具足的感动,佛教里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一种等同虚空的博大精神与宏愿,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我为自己此生能有这么一次难得的机会而感到无比幸运,我深知此行将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深厚的影响,对此我满怀期待!
三朝圣——从当下出发5月31日,我们顺利到达了心中的圣地——五台山,虽然台怀镇地方不大,但由于现在已近旅游旺季,游客很多。初到圣地,抑制不住的兴奋消解了一天的舟车劳顿。傍晚,我们行走在原本就不宽的街道上,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霓虹,却也热闹非凡。商家的吆喝声,带团导游夸张的讲解声,车子的喇叭声,每个人都表现得尤为积极和投入,如果将眼下的一切描绘成一副画的话,取名《众生相》或许也贴切十分。
“阿弥陀佛”,这是一位着百纳衣的僧人在念,旁边走过的游客偶尔会有人供养点零钱给他,我本能地想:十有八九是骗钱的吧,网络媒体早有过报道,本想不理走之,但转念又一想,据说文殊菩萨会示现出各种形象,对来虔诚朝山的信众会来时迎八百,走时送千里,只是我们凡夫肉眼凡胎的不认识罢了。当时想,说不定这位衣衫破堪的老僧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呢?但愿不要错过了真正的文殊菩萨,如今想起来,我的分别念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惭愧至极啊!
四在山下的朝拜五台山既然能成为五大佛教圣地之首,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它是唯一一个汉藏显密同参的道场,也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菩萨道场,全山共有寺院上百座,所以初到的前一个星期,我们基本是在台怀镇各大寺院参拜,其中包括了:缘起第一寺——菩萨顶、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大显通寺、供有佛陀舍利的——塔院寺、供有罗睺罗尊者真身的——罗睺寺、荞麦文殊的——殊像寺、供有五方文殊的——黛螺顶、香火最旺的——五爷庙等大小上百座寺院。其中黛螺顶和菩萨顶两座寺院我们是三步一拜上去的(如下图),一路拜下来,大家无一不被我国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深深震憾。
菩萨顶
在台怀镇寺院群的留影
五朝圣——徒步测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保证此次朝山能圆满完成,在朝礼完台怀镇寺院群后,大家商量决定先徒步五台一周(约75公里),于是又整理好装备,带足了水和干粮,拿上地图,一行人便徒步出发开始登五台:(如下图)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前行,只为探索生命的真相。
清凉尸陀林殊胜地,共修中。 六头吻大地,心若止水。
有了前期的徙步经验,基本已对三步一拜的路线及沿途的住宿、注意事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稍作休整后,我们于农历五月初一早上8时从大白塔起香,开始了我们此行最重要的三步一拜。
塔院寺的佛陀舍利宝塔(亦称大白塔),此塔为当年阿育王所造,内有供奉佛陀舍利,现为五台山的标志。
挂单金灯寺,与常住法师留影。
满面尘垢,三步一拜,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合十双手,默默祈祷,是对生命的敬畏!
头吻大地,心若止水,……
回家的路虽然很远,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是三步一拜,也一定会有到家的那一刻。
在路上,内心当中自然流露出源源不断的喜悦……
迎着朝阳,我们在起伏中前行,只为亲见心中那尊本具的智慧文殊……
在上北台顶的路上,一位法师特别要求和我们合影.......一路上都是满满的感谢与感动。
海拔3061米的北台顶,号称华北屋脊。
14.5天,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叩拜,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个14.5天。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七朝圣感悟在五台山的这一个月,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30天。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颗浮燥的心很难真正静下来思考些什么或者实实在在做些什么,而如今,我有直面自己的内心并且身体力行迈出实践第一步的勇气,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法国的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大部份的人在他的二十几岁或者三十岁就已经死了,只是等到八十岁才埋而已”。在大部份人的成长历程中,求学阶段,我们觉得考高分数、上名牌学校是唯一的追求;工作之后,我们又认为做高管、当老板、赚大钱是体现我们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与外在的财富、地位无关。
民国时期的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在出家前生活在人人都羡慕的上流社会,锦衣玉食,名利双收,中年之后却突然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并且选择的是清规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终成一大中兴祖师,圆寂之前留下“悲欣交集”四字,给后来的学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对于弘一老师为何会选择出家这个问题,大师出家前的学生,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大家丰子恺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人生三层楼”之说:“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不过就这三种人。”
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必须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赋才能,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自然而为,毫不足怪。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对于宗教我自认为自己十分理智,就佛教而言,如果深入经藏学习了解的话,你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博大精深!对于很多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答会让你耳目一新,叹为观止,顶礼膜拜!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对佛教的尊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儒家讲“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境界,反观当今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如“山寨货横行、食品添加造假”等丑陋社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人性最大的弱点——贪,人类的贪欲之心大到尽虚空也不能容受!
其实,人生百年三万六,就算你曾经坐拥江山,权倾朝野也好,富可敌国也罢,百年之后,曾经的辉煌事绩也不免会沦为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资本而已。
佛家有一个招请文,我非常喜欢他那凄美的文词,深邃的意境,它是这样写的:
“一心召请:
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
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如是前王后伯之流,一类金灵等众。
一心召请:
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
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
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如是英雄将帅之流,一类神魂等众。”
经典上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相随”。
.........
回来后首聚,大家又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增加了觉知,慈悲与智慧……
台风过后的东莞满目苍痍,人们都在努力地将一切毁坏的东西恢复如初,却忘记了我们最应该修复的是什么?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每天都忙碌着,努力着!不管是励志的打鸡血也好,自我安慰的心灵鸡汤也罢,其目的都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只是我们都曲解了幸福真正的内涵,我们都早已忘记了回家的路.......
余生很贵,不要荒费!趁现在还有得选择,做一回真正的自己吧!与诸君共勉!
刘傅俊考 丁酉岁秋于东莞
结语:黑塞的《德米安》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我们常说,我们把自己弄丢了,我们常常有很多念想,却总是瞎忙。而信仰却能让一颗浮躁的心鲜活而稳定,信仰是精神世界中发出的巨大能量,它能托起沉沦的人生,使人从容,教人向善,让人无所畏惧。简单的身心合一,却形成了一种超强的信念力量。放下原以为不能放下的情爱与物质追求,体悟生命的意义,笃定了内心想要去的方向,过去未来,生生不息,去哪里,什么时候开始,只要心是安定、清明的,都是在朝圣的路上。踏踏实实走每天的修行路,一步一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注:本文首刊于第五期《刘傅家园》刘傅艺苑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