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人民日报》官微上发的一篇文章《感谢贫穷》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势。
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里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引起了一场“贫穷值不值得感谢”的全社会讨论。
“感谢贫穷”是她的真心话吗
有小伙伴把这篇文章发给陈大夫,问我对这件事怎么看,我说:这种八股文有啥好评论的?
文章的开题、展开、收尾,起承转合都是按标准高考作文范文的路数走的,大家高中三年语文老师整天教的就是些此类套路,还能连这都看不出来?
这篇文章火了之后时间新闻采访她本人,她也表示这就是高三寒假时为了准备自招写的一篇个人陈述。
陈大夫高中时也写了无数篇类似的作文,有几篇还因为特别符合语文老师的口味,被当成范文引发给全年级的同学欣赏借鉴。
这种命题作文都是为了写而写的,论点并不是我自己定的,论据都是专门背的“作文常用名人名言500句”之类的玩意,文章结构也都是规定动作,我绝不承认那一坨坨散发着浓浓鸡汤味的文字垃圾是我的作品。
陈大夫高中三年写的所有文字里,唯一是我真实思想表达的就是一篇三百多字的豆腐干文章。
主题是当时的国际新闻热点,批评朝鲜时任领导人金二月半(现在的金三月半他爹)坚持搞核武器让朝鲜民不聊生。
和儿子相比,他实际上并不算胖(来源:朝中社)这篇我平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学校教学楼门口的宣传展板上)发表的作品仅存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学校团委老师撕掉了。
这位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责我这是听信了西方媒体的一面之词,攻击污蔑兄弟国家领导人,我俩就朝鲜问题辩论了一小时,最终谁都没说服谁。
但我也从此永远失去了宣传展板一角的那个不起眼的专栏,以及借讨论稿件的机会去和负责这个宣传展板的校广播站美女站长套近乎的机会。
(来源:人民日报)《感谢贫穷》这篇文章里体现的真的是王心仪自己的思想吗?我非常怀疑。
你也可以回忆一下,你当年写的那些考试作文;为了申请奖学金写的个人自述;为了入党写的思想报告,里面有几篇能真正代表你自己的思想和三观?
今天火了对她是好事吗
下面这本书的封面,可能80后90后很多同学都很熟悉。
1999年,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成都女孩刘亦婷,随着《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走红变得家喻户晓。
在21世纪初刚刚开始风靡全中国的“留美热潮”中,刘亦婷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全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几乎人手一本,正版书就出版了近千万册,盗版则无可计数。
(来源:新浪教育)书中手捏冰块20分钟锻炼意志力,以小时为单位规划每天的学习等经验被很多家长践行,可能不少同学的童年就是这么被毁了的。
《哈佛女孩》书中引用的刘亦婷日记(来源:新浪教育)但20年后,当年信誓旦旦要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的刘亦婷去哪了呢?
去年某媒体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她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圈圈转转,但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再也没有回国发展的迹象。
走下神坛的刘亦婷的成就和那些和她同时代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相比并无多少亮点,但“招生造假”“不诚信”的闲话却从此与她如影随形。
刘亦婷嫁给了她的哈佛同学,一名美国律师(来源:财新网)但实际那本书里那些过度包装甚至现在看来完全与教育规律相悖的文字,大都并非出自于她的本意,而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妈妈和她继父为了营销放进去的,但随之而来的代价却要由她来背负。
去年年底,她作为投资人身份参加中美投资峰会接受北美留学生日报记者采访时,仍然只愿谈自己投资的项目,而不愿多谈自己过去这十几年的人生经历。
今天的刘亦婷(来源:搜狐科技)现在一帮媒体自媒体拿“感谢贫穷”的话题各种蹭流量,这边感动来那边驳斥去,其中还不乏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等顶级媒体。
和很多类似的舆论事件的轨迹一样,各路大V开始从各自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和演绎,然后就开始争相站队。
文章下的评论很快呈两级分化,有的为作者的乐观和坚强的心态点赞,甚至表示自己看得感动哭了。
有的则指出,苦难就是苦难,它并不值得感谢,真正要感谢的是努力拼搏的自己。
围绕着“贫穷到底值不值得感谢”的争议,社会阶层矛盾、贫穷对人精神的影响、苦难的价值、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大学自主招生公平性等话题的讨论也纷纷出现。
大家都想从这个社会热点里塞自己的私货发表议论蹭流量,但没人想过,我们今天的这轮全民关注对王心仪本人未来的人生是不是好事。
如果王心仪是我妹妹
陈大夫非常反感某些媒体给还没走进大学,心理和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孩子过早戴高帽,宣传他们典型事迹的做法。
这些人就是在拿当年神话“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同样手法,试图把王心仪打造成“寒门贵子”“正能量女孩”。
这种励志典型的树立都不是本人能够把握的,背后的推手可能是学校,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当地政府的宣传部门。
王心仪在誓师大会上发言(来源:人民日报)这篇《感谢贫穷》可能也是他们从王心仪之前写的N篇作文里挑选出来,交给记者去报道的。
这些人关心的是自己树立的典型能上报纸上电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拿奖金,他们才根本不在乎这种新闻曝光对于王心仪的将来是好是坏。
如果她将来的选择和这篇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文章里说的不一样呢?难道她的人生应该像刘亦婷的一样,被一篇自己十几岁三观未成形时写的文字框住吗?
(来源:知乎)说句诛心的话,她现在实际上是被人带节奏当枪使了,可能她现在还感觉不到这次争议背后若隐若现的价值观冲突暗流。
她在同意接受采访时可能没想到,现在这么高调的被标榜成了“别人家孩子”,会给她现在的同学朋友圈带来多大的伤害,给她将来大学和同学相处带来多少困难。
不管你之前多么优秀,在北大这个大熔炉里你可能会出类拔萃,也可能会茫然众人,可能会开发出之前闻所未闻的能力,也可能发现自己身上一直被忽略的特性。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此,你的人生面前会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但并不是每条路都通向社会大众眼里的“人生赢家”。
但王心仪是没有权利平庸的,她一旦不再卓越,不再是同龄人中混得最好的TOP 5% , 就会有人跑出来说:女孩子考这么高分有啥用?还不是一样博士五六年毕不了业30多了还找不到对象?
上面这些故事都在陈大夫的一个同班同学身上真实发生过,当年拿国际奥赛金牌,我们校长亲自去火车站迎接她的照片,现在还在高中母校的宣传栏里贴着。
今天的所有讨论和新闻曝光,那些陌生人基于自己的经历投射在她身上的希望,都会是她今后身上的包袱。
如果她能一直保持这样的乐观坚强还好,否则这样的压力就可能压垮她。
如果是我的妹妹高考估分估出这么高的分数,我就会建议她:
不管校长老师怎么恳求哀求,一定要坚决拒绝任何媒体采访,不配合老师、学校、政府和媒体的任何宣传要求,实在烦的受不了就出去旅游躲过这场纷乱。
考多少分是你自己努力的成就,你没有义务去配合他们的作秀,也没有必要被所谓“师恩”绑架,或者帮家乡进行对外宣传,过早立FLAG没好处。
可惜她身边的至亲里没有具备这种社会经验的明白人,还以为有北京派来的大记者专门来采访我家孩子是件多么光荣的事,没有人去警告她这背后的负面效应。
希望十几年后她回望这段经历还能面带笑容,希望社会和同学对她能比对十几年前的刘亦婷更加宽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