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鱼在游泳,另一条鱼经过它们,就向它们问候说,“早上好,今天的水怎样?”打过招呼之后,两条鱼继续往前游,其中一条看着另一条说,“水是什么东西啊?”
水就是习惯。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选择和决定包围。有研究表明,我们每天要做出数万次决定。我不知道这个研究是不是正确,但是我们的确每天都在做出各种选择。这些选择中绝大部分都不是受我们自身控制的,而是受到我们的习惯的支配。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不必惊讶。其实,你只要仔细看着它们,你就会发现它们。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习惯。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比如,我在排队的时候,会觉得手里空空的,想要拿着点什么,于是,我就掏出了手机;拿出手机后,又不想脑子里空空的,于是打开手机,点开阅读器,开始看书;这时候,我就收到了来自书籍的反馈,让我觉得头脑不再空虚。于是我就越来越经常地在无聊的时候掏出手机看书,也就渐渐形成了习惯。
按照这样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有多少是受到习惯的驱使?想必是不少吧。有人抽烟、嗜甜、不停地刷手机浪费时间,这些也通通都是习惯。
所以,我想你一定猜到了,如何改变这些坏习惯,这才是我想要说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答案很简单,破坏上面的循环。我就以戒烟为例来说明吧。
首先,如何破坏心理暗示?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找一个更强烈的心理暗示刺激自己。不老林同志是四十年的老烟枪,曾经也多次想过戒烟,但是一直也戒不了。直到他得了动脉粥样硬化,做了手术,医生说,你不能再抽烟喝酒了,你的身体吃不消了。于是,不老林同志把烟戒了。当他渴望吸烟时,他想到吸烟对生命的威胁,他也就忍住了。
然后,如何破坏行为?其实这个是最简单的,也是很多地方推荐的。当你想吸烟的时候,就让自己的嘴别闲着。嚼块口香糖,掰两粒瓜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别的地方——这些方法都是不老林同志常用的。
最后,如何改变奖励?其实对于不同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都可以称为“奖励”,满足吸烟的欲望是一种奖励,嚼口香糖的甜味也是。当行为改变了,获得的奖励就改变了,进而,在奖励的刺激之下,心理暗示也会改变。
三者中,行为是表现在外的,我们所谓的“习惯”也通常就是习惯性的行为。所以,最简单的方法,用一种新的行为来替换旧的行为,也就改变了习惯。而且,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在一个“暗示→行为→奖励”的闭环中,如果消除了“行为”,也就不存在“奖励”,那么“暗示”也就没了着落。这样是无法改变习惯的。而如果从一种行为去替代另一种行为,就会形成新的习惯了。
讲到此处,作者告诉我们,有一点对于改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自律。喵叔曾经看过一本《如何改变习惯》,讲的是如何在一个月之内培养一个习惯,里面也谈到了,自律是非常重要的。对比来说,我认为《习惯的力量》更适合于改正自己的坏习惯,而《如何改变习惯》更适用于培养一个好喜欢。但无论如何,自律是它们的共同点。
从前面叙述中我们能看出,一个人的习惯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如果是习惯的叠加,产生的效果应当也是不可思议的。互联网上就常常利用这一点,对用户加以引导。具体的引导方式,大概有下面的两种类型。
第一,可以跟踪一个用户的长期习惯,对用户接下来的行为进行预测。比如,我在上某购物网站的时候,最常去的就是他们的图书分类,所以,现在我在上这个网站的时候,网站上出现的个性化推荐,也就是“猜你喜欢”一栏里,就全都是各种书。
第二,可以根据大多数用户的行为习惯,对某个用户的行为进行预测。还是以购物网站为例,我在看某本书的介绍时,旁边的边侧栏中就提示我:64%的用户在浏览过这本书之后,还浏览了另一本书。
这两种方式通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可以说,现在这两种引导方式现在已经被各大网站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购物网站到搜索引擎,从新闻娱乐到音乐读书,比比皆是。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习惯不仅在影响着我们,更在塑造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仅在接受着我们自己的习惯,同时也在接受着其他人的习惯。在被习惯固化以前,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跳出习惯的循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