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几乎是每个打工者必有的经历,紧急任务工作时间内干不完,不得不继续加个班,无可厚非。怪在当今许多企业文化热衷于比拼加班时间,以工时来衡量员工价值。
加班的缘由:
1 新入职或更换岗位,对业务不熟造成效率低下。
2 工作量突增,当天下班点做不完。
3 因管理者的能力问题造成加班。不得不说当代很多管理者空有权位不懂管理,1个人10天完成的任务量,并非数学上10个人1天能完成。每个人的工作能力、状态效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均为变数。况且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落实到做事上困难。
4 管理者为了数据好看或部门间的攀比排名而产生的拼加班工时。
5 由企业或行业竞争压力下产生的加班。
前三条能够改善,属正常加班,后两条纯属为了加班而加班,因此令当今打工者深恶痛绝。
加班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996、按月累计工时排名、每到周五下班点布置任务周一早晨交差、六点下班七点开始才算加班,总之潜规则就是想方设法多留员工在公司的时间,营造大家都很“努力”的氛围。管理者或行政人事不懂如何具体细化衡量员工价值,算工时最简单无脑省事。
有此企业文化的老板并非喜欢加班,只不过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假象一下,你购买了一台自动赚钱机器(这里物化人,并非指老板这么想,老板的思维主要在于管控与最大化盈利。PS越来越多人养猫狗宠物也是同一道理,它们不仅善良可爱,比人要衷心听话好管控),这台赚钱机器能够每小时固定产出10块钱,你是愿意机器每天开8小时赚80块还是愿意一直开着每天赚240块?站在老板角度看,给员工发的薪资固定,当然希望员工付出更多以带来更多收益,付出更多怎么衡量呢?许多老板并未经历过每个基层岗位,技术岗更是无从体验,他们并不知道能力高效率高如何衡量,只能从工作时间上去比较,犹如你不希望某些赚钱机器与别的赚钱机器相比停太久。将8小时工作量缩短到6小时完成,会被认为工作不饱和很闲,相反将8小时工作内容拖成10小时完成(手机电脑上找些娱乐项、抽烟、蹲厕所、走廊聊天来摸鱼消磨时间),反而被认为优秀。因此能力强效率高按时下班的员工往往不如普通效率工作时间长积极性高的员工受老板器重,工时相比最低遭淘汰,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了适当放慢工作节奏,不让自己闲着的工作氛围,工作效率逐渐降低,甚至出工不出力,在这点上可谓员工与企业的双输。
加班是一场员工与老板、同时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博弈。如果所有员工能够团结起来同西欧国家一样严格维护劳动法人权,老板们自然毫无办法。可现实不会如此,至少有部分员工由于太过“有责任心”、团体主义精神、追求更高薪资、还贷款、达成心中理想目标等种种原因而拼命加班,使得更多人不得不从众,只有少量“与众不同”的员工敢于与这种不良氛围作斗争,其结果无外乎以“不适应企业文化”为由劝离开。劳动法有,但漏洞比比皆是,有专门研究其漏洞以达到用人时招人即用、不用时免费开人的人力外包公司。如果国内严格执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每人每加班一小时老板必出一千块加班费,如果不给加班费员工去法院状告公司100%胜诉赢得一百万,相信所有的打工者纷纷会维护权益。可这样的话国内许多企业事情业务无法开展,会纷纷倒闭,因为这些企业的生存基础就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上,2个人每天工作12小时,相当于3个人每天干8小时,省了1个劳动力的钱,更何况许多岗位有不定时加班,晚上周末随时有人找,而法律上不可能规定下班后完全不理工作合法,老板原本按法律招工需招几个人轮流值班,现在只需招一人即可,在人力成本上节约不少开支。众所周知,如果某个公司内因加班少而进行处罚,必然会先拿那些加班时长最少的“刺头”开刀。于是员工之间博弈产生,每天到下班点观望谁第一个走,当有几个人关电脑离开后,其他人则长舒一口气,可以“安全”下班了。
许多行业从未有过每周仅工作40小时的时候,比如服务业:零售销售、餐饮、中介、快递、外卖、运营维护等。对于这些行业老板来说缘由显而易见——人少省钱。同理在中小微型企业中每个员工能做的事情种类越多越好,一个人做两三个不同岗位的工作且多任务交叉并行已成常态。
某些7X24小时工作岗位需要时刻守着随叫随到(包括远程响应),站在劳动者立场上,哪怕再有责任心的人,亦不可能做到每次即时响应,人总有生病需要休息时、短暂离开通信工具时(游泳洗澡)、注意力集中在其它事情上譬如个人深造、带孩子、照顾他人时。这种随叫随到的岗位干久后必然有损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无下班休闲感,为消除不定时的刺激源,他们会对突来的任务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何况人的年龄一天天增大,过于劳累显得力不从心。
每个人所能忍受的工作强度极限不同,只要工作强度足够大,人总有被压垮的时候。从公司角度来看,老板当然希望员工富有“责任心”,将打工的地方当事业来做,甚至不顾猝死的风险,可这常常不对等,员工为公司衷心效力付出一切,而有多少公司能同等回馈给员工?
员工甘愿加班的核心在于怕被劝退(鲜有开除,公司因员工不加班开除不合法需赔钱,因而找其它种种理由劝退),被劝退后找不到或非常难找到下一份同等待遇的工作。打工者始终处于劣势的一方,上劳动仲裁或法院必然与公司闹掰,而打工者的个人信息、各项保险、公积金等仍在原单位,闹大了仍得求着公司转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太多竞争大,尤其是那种门槛低到几乎人人能做的岗位,因此招聘方不得不加些学历、证书、专业技能、工作经历来过滤减少应聘者数量。常说要消除就业歧视,甚至雇佣“年轻老人”,许多工种属人人能做,雇佣年龄大的员工风险倍增:加班猝死风险更高(二三十岁过劳死的新闻层出不穷)、年龄大疾病偏多出意外事故概率成倍增加、比管理者年龄大不易服管等等。除了能降低薪水支出外,哪个老板会冒风险招年龄大者呢?(某些岗位没年轻人应聘,只因为出的价太低年轻人觉得不值,仅剩年龄大者肯做)而法律上无法明文硬性规定每个公司员工各年龄段占比,于是演变出当今或明或暗设年龄门槛的时代。
时代会改变,没有什么永久不变,被房贷结婚生子带来的经济压力所困选择默默忍受的时代总会过去,随着人们买房、结婚、生子的比例降低,不愿受困于这种传统观念的人越来越多,外加个人自由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不想将人生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干耗之中,宁可舍去高物质欲望,也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平衡,人生可以没了工作,不可没了自己的时间与想要的生活,白白度过这一生,这种加班现象的怪圈必定会被逐渐打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