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什么是禅?
由于我看过台湾国学大师耕云先生的写的一篇文章《悟是禅的生命》,所以,我当即回答:禅就是悟。
这位朋友再问,什么是悟?
我说,你平心静气地想问题,思考某些困惑,寻求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就是悟。
他说,我就是坐不住,静不下心来。
我说,那你与佛无缘。
其实,不同的人,活在世上,是有不同的物质和心态生存形式的。
我用道学来解释,比如:富有与贫穷,暴躁与文静,开心与忧愁,快乐与苦闷,睿智与愚蠢等等。
每一种生存的形式,都是由自己的努力及修为积累得来的。
大凡开心地做人的人,大都是心胸开阔、很多事都不计较的人。
大凡整天愁眉苦脸的人,大都是心胸狭窄、芝麻大的事都想不开的人。
不管是谁,想解决人生中的烦恼,求得内心的平静,都必须懂得去“悟”。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近几年不和我联系,也不和我一起聚一聚了呢?
我笑笑对他说,你去想一想,领悟一下。
他说,我想不出,也不想。
我说,作为朋友,我们缘尽了,那么我们就作一个熟人吧。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这个朋友悟不出我为何离开他,但我又不能明说,如果我说出原因,必定伤害他,所以,不能说,只能由他去“悟”,但在这,我可以说出,我为什么不再把他作为朋友,因为,他的人品已经偏离我衡量朋友的标准。
所以,悟性高的人,总能从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反应,就知道对方的意图,就知道应该如何作出判断。
这就是“悟”的好处。
(写于2017年11月7日上午)
····································
耕云先生说:《悟是禅的生命》
人有修行,才能开悟;开悟以后,应该是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修行?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认识清楚:“开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当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这么久,大家心里应该很明白,佛法不是学问,因为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苦乐的问题;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论,因为理论的本身并不是智慧,无法使你获得心灵的解脱。
我们谈“悟后起修”,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参禅要追求开悟?何以参禅贵能开悟?”因为你如果不开悟,纵然是深入三藏,涵融教海,那都是“法尘边事”,都不是真实。
禅的真实生命就在“悟”,离开了“悟”,就没有禅的生命,就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脉及慧命的延续。所以“悟”非常重要。
人若不开悟,他一定是糊里糊涂地无明厚重,完全听从环境的摆布──今天境顺,走路就轻飘飘的;明天遭遇挫折,感觉地心引力加倍;环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所转。开悟以后,绝不是这样子。
“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心态,这种心态须经师父印证和自肯;如果不经师父印证,自己也不曾有过“悟”的经验和体验,“悟”来了,也不知道是“悟”,就会当面错过。“悟”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吾、心”,“开悟”即是悟了自己那个原本的心──当下、瞬间那种心灵的状态。
《孟子》书上说“生之谓性”,生命的本质就是“性”。参禅开悟、见性,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人这个肉体,当一口气不来时,打他,他不知痛,骂他没反应,针刺他不出血……死了以后五官四肢尚在,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他已不具备生命的属性。既然不具生命的属性,他就不再是生命。所以见性就是要醒悟、领悟、觉醒自己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你若是找出来了,你就见到了生命的永恒相;如果找不出来,你对生命是茫茫然,是无知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做适当的安顿,生死苦乐就更无法作主。
禅宗说“见性成佛”,佛者,觉也,觉就是如来;如来者,如其本来,本心就是如来,本心就是原本的心。见到自己原本的心以后,要努力肯定以原本的心为自我,不再执着肉体为真实自己。
(选自耕云先生《悟后起修》,1985年,台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