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葛姗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尾号7090的账户于14时31分完成扣款159975元,余额2100.19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葛姗风风火火地赶到银行后,被工作人员告知,一年前,葛姗曾贷款15万元,因到期未还,银行通过查找葛姗账户,发现有存款后即抵扣了本息。“但我并没有在你们银行贷过款,你们凭什么这样做?”针对葛姗的质疑,银行拿出了借款合同,葛姗很快发现“贷款人”一栏中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签名和指印。传说中的“被贷款”在她身上发生了。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泄露时有发生,有时无意填写一份问卷就有可能让你“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更严重的就是那些不法之徒拿着你的信息办理各种业务,随着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曝光,大家对隐私信息泄露的最直接的印象是骚扰诈骗。
此前曾有网友反映,自己刚刚买完房,就开始接到各家装修公司的电话,3天内接到了上百通装修公司的电话,不胜其烦。实际上,除了饱受骚扰电话的困扰外,隐私泄露更严重的后果是电信网络诈骗和上面这位受害人遇到的“被贷款”。
虽然现在人们对信息这块已经有了一定的警惕,可仍需提高防范,尤其对身份证复印件、快递单等收好,千万不要随处乱扔,另外对一些app也不能过于“放权”,一些个人信息还是禁止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