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凑一起,在一起谈的自然是孩子对问题。
“孩子不自律”
“孩子学习不爱钻研”
“孩子学习不主动,要催”
“孩子不爱思考,学习浅表”
……
而他们经历的学习方式和环境:
“学习环境中,过度强调竞争”
“学校以考试成绩为单一评价”
“接受的学习以灌输为主”
“为了高分,陷入保姆式机构辅导”
“学习体验差,不愿意学习”
“学习的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枯燥”
……


如果是以教学设计者的角度来思考,有没有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孩子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培养动机、形成习惯、创设环境而设计?
我们心目中的面向未来的学习者又是怎样的呢?
主动
有热情
热爱生活
动手能力强
喜欢研究爱思考
主动寻找学习资源
对自己有认同感,理解他人
能调动自己的已有认知获取新知
……
这样的孩子有吗?有!当娃“沉迷”游戏的时候!
以上是个冷笑话。这样的学习者有吗?
我们通常认为学习者是“苦”的,所以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是为了做人上人,以外部评价来驱使自己这样很矛盾,会发现那个真实的的自我痛苦而纠结:学习不是我要的。
以下这幅图 形象说明了学习的辛苦,以及痛苦征途过后同伴变少,坡顶上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坡”。


上图中的学习体验会使得学习者筋疲力尽,产生痛苦!
!爬坡(学习)痛苦,我们就不爬坡了,在原地呆着吧,无助感袭来!
我们或许可以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
当学习过程中加入交替,在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之前适应和吸收新新学到的知识(是不是特别像很多游戏采用的结构?)一个个关卡,因平衡“能力”和“挑战”而设置。



当你沉迷一件事情产生“心流”,一抬头,才意识好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太难学习者觉得沮丧
太容易又会觉得无聊
滑坡过程,不仅使学习者发现新信息,还有机会给学习者充分吸收信息,并且不至于大量信息涌入造成超负荷。
心流原则:
能力和挑战
和朋友探索的STEM中我们实践这一原则:能力和挑战。通过二轮或更多的尝试,分解项目难度,构建一个个关卡,关卡之间承互相关联推进。
1.讨论孩子们心目中的屋子,头脑风暴中,孩子们调动积极主动,同时整理形成思路。自我驱动产生念头:我想试试实现自己的想法。
2.先给出第一个的任务目标,给孩子们实践自己设计思路的机会,也完成了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情景设置。实现后,孩子们很开心。

3.将第一步实践对比现实,给孩子们赋予建筑师身份和建筑使命,思考更深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行问题剖析讨论,形成更强烈的“欲望高坝”,从而产生再次尝试的念头
4.给出第二次任务,并且将困难点转化为任务目标,进行挑战。
5.总结分析,反馈!我们将引发孩子互相欣赏学习作为总结反馈的内核。而不是单纯鼓励竞争,使用单一评价。
在“挑战不可能”工作室,我们发现画出下面这张表格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问:这是要比拼第一名吗?
我们的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知识,推测、预算,因为每个孩子特点不同,他们计算的数值各不相同。当孩子们和我们同样专注在验证自己的推测、以工程师的身份探索极限的概念,他们放下了外部评价,转而精心调整设计、搭建、重建。

心流式的活动流程设置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人。除了在活动环节给他们赋能;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认知;助力他们构筑“欲望的高坝”去实践表达是活动的重心之一。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许多孩子都会问,下一次是什么时候,还能来吗?
什么样的情况更能有助于孩子们自我驱动学习探索,这是也我们的实践重心之一。
我们从游戏中学习到的,如何运用转化在学习中产生心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