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津市
津门故里(三)说学逗唱劝人方

津门故里(三)说学逗唱劝人方

作者: 王权富贵儿也重名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09:38 被阅读45次

人要到了十岁父母月儿过,

人要到了二十花儿开了枝。

人要到了三十花儿正旺,

人要到了四十花儿谢了枝。

人要到了五十容颜改,

人要到了六十白了须。

那七十八十争了来的寿,

要九十一百古又稀。

——太平歌词《劝人方》


有一个东西,天津卫的娃娃们应该都不陌生,那个东西叫“匣子”。它不是“黑匣子”,而是半导体(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天津这么叫,就是收音机)。

小时候,姥姥姥爷会定时定点的打开“匣子”,早上听评书、中午听会儿戏、晚上听相声(晚上有时还会听一个给我带来童年阴影的节目,叫做“今古奇观”。这个之后再说,太可怕啦)。我呢,就听着评书起床,伴着相声入睡。

在还不知道“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年纪,我已经知道了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马志明、黄族民、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范振钰……还有很多很多的相声老前辈。这些老先生中,有的已经故去,仍健在的也已经白发苍苍。看着他们从黑发到白发,我也慢慢长大,看着现在电视上的喜剧节目,我有时会想:我们这一辈人是多么幸运,赶上了不以低俗为包袱的幽默时代的尾巴。

“相声”这两个字,无论是写还是念,都很简单,可是它的内涵何其丰富。“相声”的段数,不是鼻孔吹爆热水袋、高空翻跟头、头开啤酒瓶儿这些东西比得了的。两个穿长衫的人,一张桌子,上边是扇子、醒木,往那一站仅凭两张嘴就把人逗得前仰后合,那是多深的功夫。

我不知道各听没听过刘宝瑞先生的《打桥牌》,也不知道各位听没听过《苏批三国》,这些干干净净老少咸宜的相声段子,是年少时的我初窥传统文化的一扇小窗。窗外有不同地域的叫卖声,有卖布头的讨价还价声,有白事会的念经声,有红事会的吹打声,五湖四海卖艺的人们咿咿呀呀唱着不同的地方戏,老太太们坐在一起念念叨叨打桥牌,小孩儿们围着二他爸爸看他赶没赶上zèi波儿……窗外的世界熙熙攘攘,异彩纷呈,窗里的我趴在窗边儿看,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目的是逗人发笑,背后却带着一如文章开头那样历经世事的沧桑。传统的段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不再能引人发笑。人们不再有那个闲心猜灯谜,也没那个时间对春联。一切都在快(kuài)快(kuai)快(kuài)快(kuai)地往前走,老人和老的文化都跟不上了……

姥爷依然准时准点守着匣子听广播,我却已经从电视转战电脑,从电脑转战手机。姥爷的匣子又坏了,我说:“别买了,用手机也能听。”而姥爷始终也没有学会怎么用手机播放收音机。


这算是题外话了,有一天我看德云社20周年的视频,常宝华老先生88岁高龄,颤抖着双手说郭德纲功德无量。我很震撼,可是老先生这话对。虽然网上关于郭德纲的为人有一些争议,但是不争的事实是他在相声没落的时候出现,让相声走到了今天。或许,就算没有他,历史也会安排其他人去让相声这门艺术得以前进,但现在,是郭德纲。

不论如何吧,相声,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撼动地位。它不是洗浴中心里出来的玩意儿,它是多少代艺术家从街头带到宫廷,从宫廷带到百姓家的文化瑰宝,任何所谓的新兴喜剧形式都无法比拟。

相关文章

  • 津门故里(三)说学逗唱劝人方

    人要到了十岁父母月儿过, 人要到了二十花儿开了枝。 人要到了三十花儿正旺, 人要到了四十花儿谢了枝。 人要到了五十...

  • 津门故里

  • 津门故里

  • 津门故里

    天津,承载了青春的土地。 嘎巴菜,烧饼,煎饼果子。 拍不出这里的精致绚烂,写不出这里的大气委婉,微醺后只道这里是包...

  • 津门故里

    到天津差不多快两年了,我对这座城市可算是又爱有恨。爱的是它的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恨的是糟糕不堪的空气...

  • 津门故里

    我在的时候,不觉得我属于它。不过是个站台。 我离开之后,它在我心里,一直。 ——来自天大17年一个普通的毕业生 阿...

  • 津门故里

    天津,作为一个毗邻北京的重工业城市,像渤海湾的一颗明珠一样,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天津的历史悠久,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 津门故里

  • 五绝.津门

    东南临渤海,西北望燕京。 美食街文化,津门故里行。

  • 劝人方

    听说现在的年轻人又不好过了?那就和你们摆一摆吧。给你宽宽心,也给我宽一宽。事先声明啊,我这不是消极的言论。 是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津门故里(三)说学逗唱劝人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rn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