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学习
《变形记》浅析

《变形记》浅析

作者: 燕过留痕 | 来源:发表于2023-08-23 11:13 被阅读0次

    有人说,没看过卡夫卡,不配称为文艺青年。虽然我不是文艺青年,也不属于青年行列,但还是想往这个方向靠靠,所以我拜读了他的一本经典小说《变形记》。

    这本书在微信读书里才一百多页,认真读,几个小时就能读完。读之前我有点心理准备,知道这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是个很特别的人,知道他的《变形记》里是变了个虫子。

    可打开这本书,仔细一看,还是把我愣住了。这个男人一大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和人一般大,是个巨大的甲虫。我是个怕虫子的人,这么大的虫子,也太吓人了吧。果然是卡夫卡,够荒诞,想象力惊人。

    可他变成大虫子后,还保留了正常人的思维。他没考虑自己变成了虫子后该怎么办,而是想着他的工作没有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他家的债务还没还清,他还要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我看书不喜欢剧透,所以没看简介,不知道书的结局。看书的过程中,我还暗暗期待他啥时候又能变回人形。因为我想既然他能变出来,没道理不能变回去呀。

    但故事发展让我越看越失望,越看越沉重。他父亲对这只毫无价值的大虫子一直很厌烦。最初对大虫子照顾有加的妹妹也逐渐厌弃他。

    小说结尾处,他和家人的一次冲突后,因为饥饿、因为伤口溃烂、因为得知全家人彻底放弃了他,他绝望地闭上眼睛,停止了呼吸。他的家人因他的死亡而放下心理包袱,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他的结局不言而喻是个悲剧。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没看懂。好端端的人怎么会变成虫子?这个现代主义大师意指何为?

    所幸书后附有卡夫卡小传、他的素描、他生前逝后的年表。我想这是在帮助像我这样看不懂书的读者更深入理解书的内涵吧。

    卡夫卡,生于当时为奥匈帝国属地、现今为捷克首都的布拉格。父亲因困苦的成长历程造就了坚毅、果敢而强势的铁汉性格。但在卡夫卡眼里,父亲就是个暴君。卡夫卡从小就循规蹈矩,将所有情感与情绪压抑在心,成年后又恒常厌弃自己。

    卡夫卡真实的人生中,父亲给他的人格与一生蒙上阴影。《变形记》里对变成一只虫的儿子不闻不问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父亲,就是卡夫卡对自己父亲的写照。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背景。

    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书中卡夫卡把人变成甲虫,这种荒诞的表现形式,实则深刻而尖锐地指出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那么,卡夫卡描写下层人民绝望的生命有何意义呢?

    文中不难看出,他笔下的格里高尔虽身陷绝境,仍在孜孜求证着人生。向死而生是卡夫卡的主人公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格里高尔即使变成了甲虫,也要拾起人性的碎片,这种竭力维护人之本性的弱者的挣扎,虽不是什么可歌可泣,却是主人公拼上性命的一跃。

    当生活无可挽回地全部破碎,当所有的希望都将落空时,还有什么比坦然正视这一切更可贵的呢?卡夫卡对生活阴暗面的正视,体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给我了我们反抗绝望,在绝望中寻觅人生光亮的决绝和勇气。

    看完这些解读信息,我总算对小说的理解更深入一些。我想正是因为他的作品道出了那个时代下资本主义制度里中下层人民的心声,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所以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形记》浅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sp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