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孤独的价值》| 重新认识孤独感,学会独处

《孤独的价值》| 重新认识孤独感,学会独处

作者: 钰晨成长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2-11-17 19:54 被阅读0次

    全文在5800字以上,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读书,也渴望通过持续阅读来提升认知,那么真心希望你能够读完全文。因为学习、成长、精进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任何观点和知识点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逻辑、充分地理解和思考,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表达。同时,我也希望我输出的文字能够解开大家心中的某些困惑,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希望我们在这里共同进步与成长。

    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孤独的价值》是我在逛书店时无意中发现的,所以也算是冲动消费回来的物品之一。

    不过我对于所有物品和书籍都会很珍惜,并不会区别对待,因为文字背后作者们的用心程度,对文字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其实是相当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半辈子都在和文字打交道呢?

    作者的责编希望他能写写自己的隐居生活,之后作者便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这些思考正是我今天和大家讨论的这本书。

    阅读和写作的奇妙之处就在这,写作这项技能让作者们可以即时输出自己对各种现象、经历和事件的思考,而这种即时的思考就会变成我们能够拿在手上阅读的书籍。

    现实生活中,我们和人相处,是没有机会如此深入了解对方的思考过程的,而在阅读时,我们能够了解作者在独处时大量的思考汇集成册的文字。

    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会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中,而阅读使我们可以持续沉浸在作者曾经在独处时产生的深度思考中,实在无法不珍惜阅读的体验。

    主动选择独处,或是有独处能力的人几乎都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相反,无法独处的人,甚至很多时候都搞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就更不要说独立思考了。后者会因为害怕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而选择逃避独处,因为在他们看来,独处就会陷入深深的孤独中。

    实际上孤独只是一种感受。很多时候人们对孤独的恐惧早已大过孤独的感受本身了。

    作者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他只是赚了点小钱后就搬到乡下去享受生活了,从那种“不情不愿地拼命工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了。在外人看来,他是在隐居,在他自己看来,这不过是个正常的选择而已。

    人们对于孤独感并没有太大好感,但那些独处的时刻的确让我们变得更加了解自己、更加客观、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内心的恐惧了。

    那么接下来我会将我阅读本书时受到的启发及产生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全书核心要点梳理

    孤独是有条件的

    一个人如果一直都是处在独处的状态中,没有热闹的外界世界来作对比,那么就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孤独。

    有时你在热闹的人群中,却发现没有人能体会到你的情绪和感受时,那种孤独感反倒会油然而生。

    孤独是一种私人化的感受,不一定是在独处时产生的,相反,作者认为当你感到孤独时,一定存在着无法忽视的“他者”。

    好友的离去或离世,你认为重要的人对你的忽视,都会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感。

    正是因为此前你没有体会到孤独,你才会对偶尔出现的孤独感到恐惧,因为感受上的落差很大。

    作者就是主动选择了远离人群的独处状态,但是他清醒地思考让我们看到,他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内心充满了自由和舒适。

    人会感到孤独很正常,但是偶尔的孤独感,和大众所恐惧的那种持续深陷其中的孤独是全然不同的。

    然而人们想象中的孤独感总是比现实要更可怕。有时人们甚至会因为失去某些东西、某段关系而放大这种失落感,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被抛弃”的立场,然后强化自己特有的这种感受。

    独处和孤独没有必然联系

    人人常常会把孤独和独处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真正拥有独处能力的人,独处时并不会感到孤独;相反,他们在一个群体中才会感到不自在,才会感觉到被束缚和孤独。

    因为习惯了在独处中思考、充电的人,在群体中是无法令头脑时刻保持清醒,也无法像日常写作时那样持续输出价值判断。

    因此,独处和孤独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大众对于某些事情需要一个自洽的解释。事实上,独处时,我们的思想是能够得到相对完整的呈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写作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的原因。

    而我们在群体中,人们几乎都是下意识触发行为和语言的,不会输出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除非你是在参与一场提前准备好的演讲。

    像我平时写东西的时候,也都是处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有时是一边读书、一边书写的,有时是读完一部分内容后就马上输出一大段文字。

    整个过程都是在大块的时间段内完成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更加流畅。

    换句话说,独处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身边的人所需要呢?

    每个人都需要搭建以自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也需要在和他人相处时能够传递一些正向的能量、思想和价值,这将直接影响我们整体人际关系的质量。

    而人之所以觉得孤独,不正是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那么和谐所致吗?

    太过自我,常常都会孤独

    有时人们会认为一群伙伴一起喝得烂醉的时刻非常值得珍惜和回忆,似乎只要不散场,就不会感到孤独了。所以大家总是不希望散场,甚至中途有人离开,其他人都会觉得这是在扫大家的兴。

    但实际上真的有必要这样认为吗?

    为了尽可能缩短独处的时间,而无限延长和他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是在满足人们逃避独处的需求。

    延长饭局或聚会,不过是在试图掌控些什么。

    然而真正独处不过是带来一些清醒思考的时刻而已,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更加了解,它并不足以造成那么难耐的恐惧感。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如何解释自己的经历,就意味着你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

    这种如此私人化、又具有特殊性的事情,除了自己,谁还能全然理解呢?

    只有自己独处、且头脑清醒时,这种细腻的感受才有可能被解读出来。

    自我了解、自我反思以及理解自己的过程都需要你脱离群体,独立思考才能完成。

    没有人会把全部心思放在他人身上,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

    足够了解、理解和认可自己的人,不会把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当作人生目标。

    孤独的状态

    书中提到人们感到孤独时的具体状态。

    包括想哭、情绪低落、提不起精神做事、消极等,这些状态通通都是非常负面的。

    这种消极印象并不是真相。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场景,当你远离城市、去到深山充分感受大自然时,你也会体会到一种孤独感,但此时,你并不会认为这种感觉是消极的,相反,它会让你内心变得平静。

    我们在深入思考某些问题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感受,孤独但享受。

    因此,那些无法倾听自己内心、无法好好思考的人,是不会获得这种美好的感受的。

    这种孤独感其实是一种无人能说的美好,是一种能够从中挖掘出意义和价值的主动性选择。

    也是主动选择独处时才会体会到的感受。

    孤独并不是消极的象征,也不是你必须要对抗的感受。相反,去用心体会这个感受,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想法,才会进入思考阶段。

    负面的、消极的,不等于糟粕

    退一万步讲,就算孤独感是完全消极的。那同样也是不可逃避的。

    因为有正面情绪的对比,负面情绪才会显得特别悠长和糟糕。

    同样,如果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孤独,那么又何来的热闹呢?就像生命中必然存在快乐和痛苦一样,越是逃避痛苦,内心就越是痛苦。

    但真正能够让人们走出困境的方式,就是停止挣扎和逃避, 直面痛苦,体会痛苦的感受,才能发掘出正在让你痛苦的原因。

    走到这一步,才有可能去寻找走出困境的种种方法,才会想办法去积累经验。

    有个词叫做触底反弹,有些人在还有退路时,根本不会全力以赴去做事。

    孤独也是如此,我们只有体会到孤独感,和这种感受和谐相处,才能意识到它的价值。

    它会让你学会反思、思考、提升认知、意识、逐渐拥有独立思想。

    缺乏思考才会感到孤独

    一个人如果对很多事情都想不通,那么独处的时候就会胡思乱想,会反复纠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以及自己做的事情会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等。

    似乎想着想着,天就要塌了。越是想不通,就越会胡思乱想,甚至会恐惧脑海中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所以为了阻挡自己头脑中那些疯狂的想法,只好拒绝思考。

    但是对于科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或其他研究人员,他们只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研究,他们需要让自己专注地投入到思考和研究中。

    那么对他们来说,孤独还会是一种可怕的存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内心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常常思考,会让人头脑越来越清醒,目标越来越明确,做事情越来越专注。

    从不思考,或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独处时所产生的胡思乱想,都是对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展开的丰富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往往不是过度乐观就是过度悲观,总是伴随着他们渴望发生的或是恐惧发生的。

    清晰的思考,是基于一切已知真相、事实,再结合以往发生过的事件模型和数据来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有可能发生几种情况,以此作为依据,再做出自己的决定。

    思考与不思考的差别是巨大的,这两类人也将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独处时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但我们并不是说要放弃社交。

    社交不是所谓的“交朋友”

    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大众认知,曾经一度认为朋友似乎越多越好,并且有朋友总比没有朋友强。

    这样一对比,许多人就会觉得必须要有很多特别合得来的朋友,否则自己就是孤独的。

    但实际上,交了很多朋友的人,也未必每个朋友都很懂他们,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自己还没想通很多事情的情况下,如何完全理解他人呢?

    再说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也不同,有些人对朋友掏心掏肺,也有些人似乎和谁都能成为朋友。

    我们不能重新定义每个人对朋友一词的理解,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当你以为的朋友和朋友的表现形成反差时,你就会朋友感到失望,同时,也会感到孤独。

    甚至,会怀疑从小到大所认知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到底是不是真相。

    当人们对自己曾经坚定不移的东西产生疑问时,也会感到孤独。

    而这些和他人相处不够愉悦、又不知该如何面对的时刻,都会令人产生孤独感。

    但即便这样,我们也需要和他人打交道,只不过我们既需要独处能力,也需要社交能力。

    社交不是单纯地交朋友,而是大家能够发挥自身能力,为双方共建这段关系提供一些价值,而不是拿对方的时间给自己排解情绪。

    高质量的独处,恰恰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也正是这样的时刻才会增加人们的自身价值。

    现代社会想要独身很容易,但谁都无法脱离社会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妙的说法,孤独的对立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他认为“社会,就是由大量的个体通过合作来维持运转的。”

    如今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网络也很发达,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深度交流的必要机会减少了。

    那么我们能够主动选择独处的时间也就变得越来越多了。

    作者约有两年半都没坐过地铁,除了和家人同住之外,几乎不必与外人见面。这样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只要和自己熟悉的人建立联系就可以了。

    日常工作需要,通过电子邮件完全能够搞定。

    每年会有几次,朋友去家里探望的时候。除此之外,他都会要给人在车库里做事,或是在书房看书。

    可以看得出,他大量的时间都是在独处的,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里。

    对一个全职作家来说,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如此享受的状态,谁又会认为他是孤独的呢?

    说得直白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跟人打交道的深度也越来越弱化了。

    这样的问题是,人们练习深度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也在下降。

    作家这个行业,有其职业的特殊性;但对于更多需要与人深度沟通,才能完成合作的那些职场人来说,没有能力独处,也没有练习深度沟通的机会,可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先学会独处,才能和他人产生有效沟通。不会跟自己打交道的人,更加无法和他人达成合作关系。这一点还是很值得深思的。

    因此,不论是何种工作属性,日常需要跟多少人接触,我们都不是完全能够独立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个体,总的来说,还是需要同时具备独立和协作能力才行。

    就像作者这本书,如果他不是经过长时间的独立思考、打磨,也未必能创作出这样发人深省的内容。并且读者给这本书的反馈虽然不是在和作者本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沟通,但这种评价上的反馈,对作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每个人都在和他人、和集体、和这个社会打交道,只不过方式、形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这样看来,独处能力(也就是所谓“孤独”)的价值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用包容、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其他生活方式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独处,也有人喜欢热闹。

    人们总是不愿接纳与自己生活方式或价值观不同的人,但其实我们所有人共同构成了现在的这个社会。

    所以允许和接纳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接纳同伴的选择,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彼此,才能促进整体社会的和谐。

    对于身边的人,当他们感到孤独了,我们就给予倾听或是安慰;他们需要热闹一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也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要说这段话,是因为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越来贫乏,使得人们在与他人沟通时极度缺乏耐心,对于在网络上发言更是懒得顾及他人的感受。

    但是与人沟通,可是我们立足在这个社会上的基础能力之一啊。

    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没问题,但也不必对他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或是产生对抗情绪。

    每个人都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不论是身边的熟人,还是你从未谋过面的陌生人。

    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秩序。

    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并且更加善待自己、他人和这个社会。

    有些观点,我也无法认同

    作者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能够保持沉稳,所以当孩子们欢呼时,他就会责怪他们,导致孩子们真的如他所愿,变得沉稳了。

    但是在我看来,作者没有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受,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在他面前刻意表现出他想看到的样子。

    这是我完全不能认同的,孩子为什么要活得像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一样呢?没道理啊。

    然而作者却认为这对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生存是有帮助的。

    我读到这里,还是叹了口气,皱了下眉。

    作者认为许多人都在要求他人或是孩子性格开朗,但是他坚持孤独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我也认为孤独的价值非常可贵,但也不需要让那些开朗的人一定要变得喜欢独处、享受孤独吧。

    不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不要太过极端才好。

    不认同是真的,尊重也是真的。阅读就是这样,我们并不一定要全然顺着作者的意图去思考,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展开思考。

    写在最后

    本书没有一处引用,书中内容全部都是作者拿到这个主题,经过反复思考,才执笔创作的内容。我读书的习惯是不会对未读的书籍抱有太多期待,因为所有的幻想都不如事实来得真切、踏实。

    我的很多书单都是逛实体书店时偶尔发现的,在没有任何预期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书,同时,如果我们不对作者抱有期待时,你反倒会在阅读时,挖掘到作者的意图。

    反之,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阅读来证实自己的某些观点时,你会发现作者描写的角度和他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你可能并不认同,这时候就会产生对抗情绪,也会对这本书感到失望。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孤独的部分,作者和我们读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观点和价值观的一致,本来就是个未知数,并不是可预测的。

    所以阅读时如果保持开放心态,允许作者、也允许自己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坚持,并不妨碍我们在阅读中的愉悦感和获得感。

    能够有所收获的前提,是先有个允许和接纳的心态。

    将阅读换成和现实中的人打交道,也是如此,谁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刻,没必要去逃避,更没必要强求他人或自己做什么。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唤醒你的内在力量,拥有面对孤独和接纳孤独的勇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的价值》| 重新认识孤独感,学会独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tf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