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曾说:“要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要久久地望着他。”这也由此引出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史上唯一全票通过的寓言作品《桤木王》的故事核心:魔鬼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翻开《桤木王》这本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寓言式小说,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很接地气的,但又不落俗套。对于人性中的残暴剖析得淋漓尽致,同时对天真的一面又十分有保护的欲望。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及线索层层递进、条理分明。

除此之外,它更是一部指向性十分明显的优秀作品,它的每一句话在字里行间都有着很强的启示性,把一些哲学性的思考话题借由寓言式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人之本性与罪恶的交织中,把对人生,人性,历史脉络传承,战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一层又一层凸显出来,整部作品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亦毫不违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的灵感无疑来源于享誉世界的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它讲述的内容看似普通却内涵深刻。这是一个普通人化身成“恶魔”的故事。故事以日记倒序的形式展开,以二战为历史背景,为读者呈现出了主人公—汽车修理库老板迪弗热一段悲惨的童年经历。当我们在字里行间由衷感叹主人公的不幸时,便会情不自禁随着其经历开始联想长大后的他是否也会转变为一个将暴行施加于人的加害者。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脉络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童年的诸多不幸遭遇让迪弗热蜕变得多疑敏感又固执,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走上了入伍参战的道路。虽然参军入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个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但这个经历还是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石。
战争过程中,迪弗热不幸被捕,几经辗转从战俘到司机再到总管助理,而后成为了学校的管理人员。这一路颠沛流离,他童年时被嫌弃,被仇视,被伤害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被彻底激发。那些天真无辜的孩子不幸都成为了他邀功请赏的战利品,在卡尔藤堡期间他骑着高大威猛的黑马,耀武扬威地搜寻儿童,这些可怜的孩子不仅要饱受战乱,更要面临被训练成无情的儿童机器的悲惨命运,不幸的是年纪尚小的他们都在后续的卡尔藤堡保卫战中死去。

在故事的最后,卡尔藤堡终于被攻陷,迪弗热带着一名儿童一起逃亡,或许在逃命的过程中他早已忘记了原本的他是一名与德国人作战的法国士兵。就这样,他们步履蹒跚,走向了荒野,迈入了沼泽地,成为了泥潭沼泽中的“桤木王”。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主人公迪弗热一波三折的命运来暗喻整个人类的发展命运,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轻言放弃希望,放弃抗争。或许命运是倒带的,就如这本书的倒置一样,但光亮就像迪弗热最后抬起头仰望星空时所看见的那颗六角金星一样闪眼夺目,它就在不远的前方望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