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佳工作模式,今天的任务是《梳理自己的职业困惑》。
关于这个职业困惑,在两个月前我还能清楚地说出,现在我似乎觉得不太像是一个困惑,而是有了模糊的想法,需要一个验证,或者需要一个说服力。
如果两个月前来问我,我的答案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在现在行业继续做下去了,认为这不是一个可以长期进行的工作。而我能做什么,自己又不确定,找到不第二条职业曲线。
到现在,我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一点。
首先,年龄问题就是个伪问题。或者说不是关键问题。
今天看脱不花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的演讲,谈终身学习。其中一个命题是,个人和组织如何适应终身学习。
演讲中,她提到一个终身学习的例子。一位名叫吕铁马的先生,60岁退休,开始学法律,连续考了7年才通过司法考试,然后在68岁时成功应聘为一名实习律师,擅长接离婚案。
梳理自己的职业困惑,害怕写作不是最好的选择你看,其实在人生任何阶段,你都可以选择放弃,用年龄做借口当然是很好的理由。但,你同样也可以活出别样精彩,而视年龄于无形。在中国不断迈入老龄化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做好终身学习成长的准备。我当下对年龄的困惑,本质上其实是对职业阶段和职业转型的困惑。
所以,年龄只是表面借口,掩盖了你不愿意面对的真实问题,也许是竞争力不足,也许是恐惧挑战。
其次,我的第二条职业曲线是什么,虽不十分确定,但写作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从参加写作营,到参加线下课,到每日坚持阅读写作。我越来越确定,写作是我能力的放大器,是我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是我疗愈自己的一面镜子。
通过写作,我接纳了自己,为自己的过往赋予意义;通过写作,我每日的生活更有条理,生活不是混沌混乱的,而是清晰可感知的;通过写作,提升了我工作中的逻辑思路,思考问题更深入;通过写作,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能量,越来越爱自己,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
梳理自己的职业困惑,害怕写作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看起来,好像完全没问题啊,职业困惑好像已经解决了。其实不然。
在职业困惑梳理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职业困惑是否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可控又不可控。
可控的部分在于,我对年龄已经释然,对于当下职业可精进的路径也明确。
但是,我好像已经厌倦,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进。对熬夜加班的排斥,还有对于时间不自由的无奈,以及更深层次对自己能力上限的怀疑,都让我在这上面有所止步。
总体来说,好像是边际效应递减,俨然不是一个上升趋势的职业,如果不能作为合伙人存在,已经逐步到了天花板。这种定位很尴尬。这好像是不可控的部分。
还有一个不可控的地方在于,如果真的把写作这种爱好当作职业,我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未来市场是不明确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如果以此为生,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实现。
可我最初最直接的需求是,能够以写作为生,不再惧怕失业。不知道会不会幼稚,可我真是这样想的。而这个,目前来说,是最不可控的。
梳理自己的职业困惑,害怕写作不是最好的选择经过上面的梳理后,我突然感受到了潜意识里的一个恐惧:害怕自己的选择只是一厢情愿。
我很害怕在通过一系列梳理讨论后,还有后面的测评后,到最后发现,原来写作不是我最好的选择,还是要回归到本职工作中(可我明明觉得这已不是最好选择)。
为此,我还想了好多理由说服自己。
比如,我学的就是中文,有天然好的渊源,只是一开始内心里直接否定了自己。比如这些年,我的核心能力就是“写”。不管是之前写文案,还是策略方案,“写”的功力最主要的。只不过一个侧重于创意表现,一个侧重于逻辑表达。我应该把它们整合为自己的优势进行放大才对……
直到把这些思考和困惑一一写下来,我自己有点想笑了。
如果我自己的内心意愿这么强烈,测评的结果难道会与此背道而驰吗?如果真是相悖的,我倒要怀疑它的准确性才对。老师不是说了吗,有时候情感的扫描比理性的评估更准确。他人的立场也只是给你多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视角而已。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心里。
更重要的是,有什么想法和思路,就马上去验证,对错不重要。
就目前而言,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本职工作和写作相互促进,以写养写。
如果要做到这些,你该怎么办,该怎么拓展能力边界,整合优势,这才是我要真正想明白规划好的问题。
所以到最后,我还是先要敞开自己,把真实的自己投射出去,看看那是什么样的,与我想的是不是一样,说不定会发现更多可能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