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二十七章——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消文】孔子说:罢了!罢了!我还没见过能见到自己的过失,而且能从内心深深自责的人。
【为什么,背景】这很可能是孔子在指正某人时,那人却文过饰非,于是孔子发出的一句感叹。
【目的、意图、用意、态度】这句感叹中带着失望,也透出了圣人既悲悯却又无奈的心情。
【是什么:根源】要理解孔子的这种心情,就得从根儿上说起。我们知道,儒家追求的是超越凡庸小人,成为圣贤君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前者(凡庸小人)就是庸庸碌碌、烦烦恼恼者的代名词,而后者(圣贤君子)则是指那些修齐治平、无入而不自得的人。就人生价值和幸福指数来说,这两类人的境界可谓天地悬隔。圣人出世,就是想教导人都要超凡入圣。
【如何做】要超凡入圣,完全靠学习。
学——就是明辨是非之理,
习——就是照着所明白的道理,在自己身心上不断地实践——把错的拿掉,对的要长养。
等到过无不改、德无不修时,离圣人就不远了。
【警醒:不好走】然而,这个学习之道并不那么好走,其中:
(1)最最困难的一点,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
(2)或者即使能看到一点,也不想承认,而习惯于自我保护,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或者归咎于客观原因;
(3)即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问题,自己的那一分错误也不愿意去面对。
【反例】例如:嫌人家不够配合,却没有看到自己也不愿意配合人家;嫌某人讨厌,却不去反省自己的忍耐和包容太差;嫌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去反省自己的作为带给人家怎样的感受;总指责人家不够好,却没有反省到自己其实正在触恼别人;总认为人家对自己不够尊重,却不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少值得尊敬的地方;只嫌事事不顺,却没有量一量自己的德够不够厚……总之,就如同眼睛只向外看——看得见别人,却看不见自己,成了“常有理”。
【弊端】如果这个状态不能突破,几乎没有进步的可能,只能原地踏步!
【正例】而那些修道有成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肯时时向内观察,致力于寡过自新的人。例如: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子路闻过则喜,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等等。王阳明先生说得好:“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对镜:自评】我们自己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不妨先从几个方面一下:
第一,是否真的想在修身立德上有长足的进步?还是只说不练,或者是长期因循徘徊,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但习气却一点未动?——意愿度
第二,是否常常不加思索地文过饰非,怨天尤人?——觉察力
第三,当别人提建议或意见时,是听得比较认真,还是比较敷衍?能听进去的比例是比较大,还是比较小?——态度、程度
第四,有没有经常反省总结自己的习惯?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了解多少?发现之后有没有惭愧感?有没有下决心克期改正?——反思
第五,平时反观内心的功夫如何?是否念念自知?还是都不知道自己正在想什么、嘴里在说什么?——觉察、自知
当然还可以列出更多条目。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不达标,那就得下一番苦功了。否则,孔子见到了我们这些后学,也会摇着头说“罢了、罢了”。
【 价值 】说到下苦功,主要是苦在要逆着习气之流而上,其实这里也有巧劲——就是要先把利害想清楚——做这件事是为我好。自己的那些毛病,其实都是使自己痛苦的;去掉了那些毛病,也就去掉了导致痛苦的原因,所以应该积极地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种种痛苦,都可以归结为自我受伤。对自我执着得越紧,跟人就越对立,自己就越容易受伤;反之,越不执着自我,就越不容易与人对立,自己就越轻松自在。
儒家整个的用功方向,也正是如此——就是要格私、求仁。
【障碍】而在为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别的,也正是执着私我的这个观念和习气。不见己过、不肯自责,乃至因此而与师友对立,正是这一障碍的体现。如果认清了这个本质,那么反己自责,不正是在帮我们去粘解缚、除病安身的过程本身吗?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最后,引蕅益大师对《论语》这章的解释做结语。他说:“千古同慨!盖自讼,正是圣贤心学真血脉!”可谓一语道尽。这句真传,我们记住了吗?
(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人会不知道自己正在起什么念头吗?
常常不加思索地文过饰非,怨天尤人,人如果不学习,很难达成,即通过学习有意识培养。
2.本章所贬斥的不能自见其过,是故意不见,还是想见也见不到?
学习之道并不那么好走,其中:
(1)最最困难的一点,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
(2)或者即使能看到一点,也不想承认,而习惯于自我保护,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或者归咎于客观原因;
(3)即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问题,自己的那一分错误也不愿意去面对。
3.要做到自见其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我们自己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不妨从几个方面一下:
第一,是否真的想在修身立德上有长足的进步?还是只说不练,或者是长期因循徘徊,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但习气却一点未动?——意愿度
第二,是否常常不加思索地文过饰非,怨天尤人?——觉察力
第三,当别人提建议或意见时,是听得比较认真,还是比较敷衍?能听进去的比例是比较大,还是比较小?——态度、程度
第四,有没有经常反省总结自己的习惯?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了解多少?发现之后有没有惭愧感?有没有下决心克期改正?——反思
第五,平时反观内心的功夫如何?是否念念自知?还是都不知道自己正在想什么、嘴里在说什么?——觉察、自知
当然还可以列出更多条目。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不达标,那就得下一番苦功了。否则,孔子见到了我们这些后学,也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