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好成长,如何好好变老?
《暮色将近》是英国女作家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时写的回忆录。叙述了在暮色中,如何“让自己好好地成长,也让自己好好地变老”这个话题。
戴安娜是英国著名的编辑,她工作到七十五岁,而后开始写作。她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但她的生活一点没有寂寞难耐,反而有种生机勃勃之感。
在她89岁的时候,写出了代表作《暮色将近》,并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在此之前,她写过《未经删节》,在这以后,她又写出了《长书当诉》。
戴安娜是一个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的女性 。读完她的《暮色将近》,对逐渐衰老不再惧怕,相信未来岁月里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曾经对“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句话的含义有着深深的惧怕。害怕爱的人先离开,害怕自己比爱的人先离开,对于将要孤独地面对衰老,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尤其害怕面对妈妈的逐渐衰老。
父亲离开的这二十年,我粗略地感受着妈妈的孤独:和晚辈之间的隔阂,对生活无奈时无处倾诉的失落,高兴之时无人分享,苦恼之时无人分担,独自承受着逐渐老去的岁月。
妈妈也想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用粗笨的手指触摸着不听使唤的手机屏幕,看亲人发来的照片,看抖音上谁家媳妇把婆婆撵出家门的段子,看谁家儿子背着媳妇偷偷给老娘塞钱的视频……
然后,她以很失落的语气再讲给我们听,末尾加一句“人老了,怎能不被人嫌弃”。
妈妈相信那些视频都是真实发生的,不知道是自媒体作者为了流量摆拍的。
其实,那些视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想教育年轻人们懂得感恩,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想,却成了老年人心里的负担。
我理解妈妈是因为孤独,没有人可以沟通,所以辨别不了晚辈们的行为是不是暗藏着什么玄机。
缺乏安全感呗!
孩子们小的时候,父母呵护不当,就会缺乏安全感;老年人也一样,若子女陪伴不当,他们依然也会缺乏安全感。
为了缓解妈妈的这种担忧,我们在平常的日子里尽可能地多陪伴她。尽管,我真的是在陪伴她,她会变着花样给我做饭,会给我准备好吃的水果,还担心我的娱乐项目不利于我的健康。
我把《暮色将近》这本书拿给妈妈,“有空了翻翻,看看这个外国老女人是怎样度过老年生活的,人家可是一辈子都是一个人,没有丈夫也没有子女,可是她精彩地活了101岁。”
我知道作者独身的观念妈妈不会理解,作者一次次为了爱成为第三者,母亲也不会认同。但我想让妈妈看到作者老年时是如何生活的。
作者的编辑身份,让她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作家,这对开拓她的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她退休之后,能够相对从容地拿起笔,写出来还几本书。
但抛开这些技能,她能够把生活过精彩的,完全是她的认知。
她能及时又潇洒地更换自己的身份,比如,与情人不做情人之后,能够做好朋友,甚至能接受他新的女朋友,并与她也成为一生的朋友。
对于这一点,估计国内的女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妈妈更无法认同。但别的事项,妈妈可以借鉴。
“我曾经借助园艺、画画、磨蹭等方法逃避责任。”是的,是逃避,或说是躲避。
在正常忙碌的生活中,找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进行写作。
很多人会觉得很单调,但实际上,会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生命力。
让你面对一本书时,真正地打开心扉。
“我写过九个小故事,都是未经计划,突然写出来的 就像哪儿突然有了一种令人愉悦的痒痒的感觉,忽然无中生有地冒出了一个句子,然后嗒的一声,一个故事流出来了。”
那些故事是我的脑海里无意识间积累起来的一些线索,积累的过程,其实是疗伤。
书一旦完成,心里的失败感也随之消失,转变成一种美好的感觉,比生命里任何一个阶段都快乐开心。
这些文字,我都划了线,妈妈应该会看到。
作者对园艺的描述,还有很多文字。这一点,妈妈完全可以认同,因为母亲养的花,向来开得很灿烂。
初春时候,我买了十几盆绽放着的盆花,让妈妈摆弄。
如今妈妈的阳台上,不是我想象的一色花盆整整齐齐摆放着,各色鲜花绽放着,花香弥漫着的景象,而是参差不齐地多了很多小花盆,母亲在嫁接培植更多的花苗。
凌乱不堪。
我却能理解妈妈的这番操作。我也喜欢一个小小的新生命逐渐生发、成长、成型、开花的过程。
看着妈妈每日做饭洗衣收拾家,空余的时间要去散步去买菜去晒太阳,然后摆弄阳台上的那些花草,我真的很欣慰。
人老了,还有这么多的事情支撑着,就不会过的太慌张。
对于我自己来说,读完《暮色将近》这本书,也缓解了很多焦虑。
作者一生没有孩子,其实是被动选择的。她曾经因为怀孕流产,差点丢了性命。
当她在急救室里醒来的时候,她没有因为失去孩子而苦恼,反而是庆幸自己获得了新生。
没有经历过这种磨难的人,是不会理解她当时的那种想法的。
劫后余生的人,才能懂。
我受过生育的苦,所以知道孩子的不可或缺性,也知道孩子的不可强求性。
我似乎也是因为生育这件事情,将自己的生活走向指向居家。当然,这是我为自己的没出息找的理由而已。
很多多年不见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在干嘛?”我常常很无语,不知道该怎样回复。
“我什么也不干,只是在度日。”我不能这么说,因为别人会觉得你说话不诚心,会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嫌疑。
我也曾经为了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理由来回复类似的问题而苦恼、自卑,觉得自己过的一事无成,太失败了。
可回头再一想,二十几年前因为生育受过的苦,至今还心有余悸。能够活着,我已经很幸运,还再想贪婪什么呢?
没有社会价值的人比比皆是,都会有懊恼的情绪吗?
妗子曾经嘀咕了句“书白念了”,她对我的惋惜我能理解,毕竟那个年代,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很少。
可我却过上了当年不用读书也能过上的居家生活。
可再一想,我受过的苦,他们都不知道。我现在身体的隐患,他们也不知道。我内心的渴望与外在资源的落差,他们也不知道。
我没有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也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我只能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不发牢骚,不做抱怨,坦然地应对日出日落。
当我快速擦了一遍家里的地后,看着干净的地板,床脚,桌椅脚,竟然会有一股欣慰掠过。
就这点出息。
可我把我最讨厌最不擅长的事情很利落地做完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进阶?
当所有人年老居家后,谁能离得开料理家事?顺手做,和费力做,区别就是整个心情是否愉悦。
这些年,我把自己催眠得对生活服服帖帖了,这不丢人。
如果我焦躁着度日,奋力拼搏,英年早逝,那再多的赞誉又有什么用?
我还是平庸着度日吧,毕竟,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看看窗外的繁华,孩子们就能多享受几年母爱。
也曾经觉得没有苏东坡的才艺就不必效仿他遇事不惊的心态,可阿Q精神,不一样能鼓励我们好好活着吗?
“我不害怕死亡,只是害怕死亡的过程”,作者92岁高龄的妈妈这样说。
谁不是害怕那个过程啊!
可如果将心态调整好,认知得到提升,这个过程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有意识的时候,应对的措施可以有千千万,可如果离去前失去意识了呢?预支纠结,还有意义吗?
这样一想,我对自己身体的隐患没有那么恐惧了,该复查复查,该怎样怎样吧,即使很严重,不过当作暮色将近罢了!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培养出有爱心、明事理、有能力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富有。
我不是圣贤,无法教给孩子们高深的知识,但我可以将我的三观对她们潜移默化;可以用我的言传身教教给她们爱与被爱,孝敬与陪伴;以及引导她们培养脚踏实地做事的意识。
如果能将自己喜欢做的某件事情尽可能地变得擅长,这样就更好了!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可我却想致敬我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平常日子,它是我好好感受生命的基本保障。
就这样晃悠着成长,就这样平庸着变老,也好!
作者简介:胡杨,天蝎座女子,多个平台签约作者,喜欢以小资的情调、温婉的文字将琐碎生活描绘成一幅画,坚信只要有一颗睿智豁达的心,生活到处都是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