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的四个层次、表现和突破

认知的四个层次、表现和突破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2-12-04 18:33 被阅读0次

    一. 认知的四个层次:

    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把人的认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暂时处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其实,就是论语里边说的“人不智”的那些人。所谓:越浅薄,越无知,越顽固。

    处在这个认知层次上的人,就仿佛是井底之蛙。他们一般都是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可真相却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其实,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所以,他们会觉得:世界很简单,自我感觉很良好。对与自己不同的那些理论和观点,往往都是会觉得很可笑,然后嗤之以鼻。

    他们都喜欢呆在自己熟悉和舒服的领域里,拒绝发现和探索任何新的领域。他们被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见识所限制,所以很难看见远处的风景。

    但是,最可悲的就是:这一切,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认知层次,要是呆久了,注定会被现实世界,一次次无情地摧残。

    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真相就是:不管他们自己愿不愿意走出那个所谓的舒适圈,事实上,这个舒适圈儿,都在逐渐的变小,最后直到消失。

    最终,他们只能在悲惨中,抱怨命运的不公,哀叹自己的可怜。

    当他们在逆境中饱受打击,遭遇了困境和磨难以后,会有两种情况出现:第一种,就是孔子说的“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就是:在打击中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彻底放弃,破罐子破摔了。第二种,即最下层的一个层次——也就是我们平时嘴里说的那种:彻底的loser。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那就是: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认清了自己“无知”这个事实,并且,在心里也开始接受了这个事实。于是,从他们认识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功地进入了认知的第二个层次,知道自己不知道。

    其实,人的进步和成长,恰恰就起始于: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勇敢地转化为知道自己不知道。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这也是:为何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的原因。因为,迈出这一步,真的会很痛很难受,感觉很糟糕,甚至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否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在第二个层次其实是最痛苦的,也很煎熬。知道了自己无知的这个事实,但是却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办法和途径,去改变这个事实。

    其实,当今社会,大部分我们所说的“韭菜”,就是处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因为他们很焦虑,努力寻找捷径秘籍,想短时间提高自己的认知,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不如别人这个事实,这个对他们来说很折磨,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各种的骗局诱惑或者收割。

    但是,同样处在认知第二层次的人,那里面,又会有另一类人注意这些人:他们本身就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或者叫慧根或者说是机缘,他们,就是佛家所说的“有缘人”——他们在进入到这个层次以后,不会被焦虑,恐惧等情绪主导,而是会成为孔子所说的“困而学之”的那部分人。

    他们,很快就接受了: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比自己强,自己有太多东西不知道,自己啥也不是。

    并且,他们明白了:自己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正如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没有谁不如自己的,谁都比自己强。

    然后,他们就放下身段,放下面子,去学,去实践,去积累。

    随着不断地学,他们又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多,反而就越觉得自己啥也不知道。

    因此,他们就会更加的谦逊,更加的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于是,他们就把自己放得更低,甚至隐匿折服,默默地修炼自己。

    到了这个阶段,就恰恰契合了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真正的高,一定要可以先放得特别低。真正的大,一定要始于特别的渺小。真正的绝世高手,出场的时候,都恨不能把自己隐没于无形,谁也看不见。这个就是道家的“心法”。

    随着他们把自己放低,以一个很低的姿态去不断地积累、沉淀,于是,他们的心越来越静,他们甚至慢慢忘记了“求”,忘记了结果。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

    在第二层次的人里面,有些人,一旦步入到了这个第三层状态,假以时日,从这些人里头,也就会慢慢有一些人,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升级,进入到了认知的第三个层次:知道自己知道。

    这些人,他们通过很长时间的沉淀、蛰伏,或者说修行,不管外界的条件,放下各种情绪,安定于当下,去学、去反思、去总结、去沉淀、去修炼,最后,终于柳暗花明。结果和好时机,往往会自己主动找上门。

    来到这个时候,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有些机会,以前的自己,是根本无法承载和把握的,但是,现在却可以轻松地驾驭了。

    他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你在哪些地方是真正知道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并且可以确定自己能做好。

    这,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基于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到达这个层次的人,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成就。

    在世俗的层面来说,他们一般都是相对比较成功的人。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最后,在这些人当中,又会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最后可以从认知的第三个层次,突破到认知的最后一个层次,那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他们,最终:突破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从而达到了天地境界。这,就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人。

    所谓天即道,道即规律,能完全按照规律去做事儿的人,他就是圣人。

    他们,对周围的环境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大量的观察之后,他们能从中,总结抽象出一些假说,一些终极的思想。

    然后,再用这种假说和思想,去推导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并且,不停地再用现象,去验证这些假说。最后,他们就能总结出关于世界和社会的一般规律。

    所以,从表面上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是,因为他们能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所以,他们虽然不知道,却已经知道了,这就是所谓: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些人,属于神一样的存在。

    一般说来,在日常生活中,你我的身边,都很难见到这类人。这或许,就是像:释迦摩尼、苏格拉底、老子和孔子,等等,这些圣贤和先知们。

    正是他们,创造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某类“学说”和思想。

    二. 认知水平低的三种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处于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无畏状态里。

    殊不知,这种低水平的认知,是一个人最大的认知贫困。

    第一,这样的人,总是盲目自信,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拒绝接受别人的建议,

    第二,而且,认知水平低的人,看问题——视角很狭窄,想法过于单一。

    第三,这样的人,自我感觉一直都很不错——自认为:对很多事看得很透,见多识广。

    与之相反,那些认知水平越高,见过的世面越大,真正知道越多的人,反而越是觉得自己:知之甚少,并且,越有求知欲。

    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的评价:“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三. 真正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很多时候,我们“卡”在一件事情上,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尝试了大脑中所有已知的办法,而依然无效。久而久之,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不断抱怨生活。

    此时的我们,可能处于:低级认知阶段。

    而唯一打破鱼缸的方法,就是:必须——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的第一个层面,是提升自我认知:

    1. 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如果一个人心术不正,对什么都怀有敌意,那么他的认知,就会不准确,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修身正心,能够让我们不轻信盲从,从而,积极地面对问题,理性地处理问题。

    2.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一个人什么都不信,是很可怕的;但是一个人什么都信,却也可悲。

    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试图用别人的大脑,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的认知方式,会让我们的人生越走越窄。

    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求证搜索的习惯。而不是根据片面的了解和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

    3. 破局,自我检视、学习、思考、提升:

    打破自我僵局,破除原有的藩篱和格局,自我反思、自我检查和审视,重新读书、学习和思考。

    并且,向智者问道——提问、求解和看齐,以不断提升自己,找到更高的理和更宽广的路。

    四:认知升级:

    1. 博观而约取:

    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就是他的学习和认知提升之道。

    “博观”,就是广泛涉猎。而“约取”,则是一个去芜存菁、提炼精华的过程。而“厚积薄发”,是指在积累雄厚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真正厉害的人,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然后获取能量和智慧。

    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

    《黄庭坚文集》里写:“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读书越多,在科学和思辨中浸润的时间越长,对世界的理解便会越深刻。你读过的书,正在悄悄帮你认识这个世界,悄悄帮你抹去脸上的肤浅与无知。

    2.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庄子·秋水》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每个人,其实,都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认知水平以外的东西。

    而你的认知水平,往往就是你最接近6个人认知水平的平均数。

    一个人在狭小、封闭的圈子里待久了之后,想法、学识、性格都会停止流动。

    而优秀的人,能打破你的固执与保守,成为引领你前进的一束光。

    与优秀的人同行,自己也会有一万种可能变成优秀的人。

    3. 行万里路,见万种人,再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书是外因,最重要的一定是要把这些外在的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悟”。

    “悟”,就是思考、沉淀,是再认知,再突破,是:变外求为内求、是蜕变,也是升级和升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的四个层次、表现和突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fm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