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讲解: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无粮顶多饿死),如果没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那国家就不存在了。"
荡相遣执讲故事:
子贡向老师请教做官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先要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老百姓吃饱了肚子,身体强壮起来,当有外敌入侵,国家才有兵可用。但这还不足以使社会和谐,国家强大。要使社会和谐发展,官与民,民与民之间,还要建立互信的关系。有了信的有在,才能形成官民一心,这样的话,国富民强才有可能。
但是怎样才能官民互信呢?孔子曾告诉冉雍说:“出门如敬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做官要爱民,敬民,不扰民,民无怨则信立。有士大夫率先垂范,百姓无怨相随,信也就形成了!
天下百姓众多,总有难及之处。怎么办呢?孔子在去卫国的路上,看到很多行人,不仅感慨道:
“卫国真是福地,人也足够多。"
当时冉有驾车在侧,就问道:
“这么多人,怎么治理呢?"
孔子说:“想办法让他们富起来。”
“富起来之后呢?"冉有再问。
“教化他们,使他们懂礼。富而有礼,四海咸平。"
孔子是空说的吗?言偃是冉有和子贡的小师弟,有幸作了鲁国的武城宰。他学有所用,在当地推行礼乐教化,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听说后,带众弟子去参观,果然发现,武城到处一片祥和,充满生机。于是随口说道:“杀鸡焉用牛刀。"言小夫子一听,马上说:“老师教育我们,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百姓受教化之后也就便于管理。教化总要发挥作用。"孔子听了言偃的回答非常满意,见人就夸:"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老年夫子,至此心中甚是慰籍。
从以上孔子和学生的言谈中,我们基本可以理清孔子的从政之道,大致应该是:士大夫要强化自身道德修养,率先垂范,继而推行礼乐教化作用,富民的同时,要取信于民,使民富而知礼,做到上下一心,官民同乐。如此,天下也就大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