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天星期天,照例跟随老公回老家看望老人。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守望好父母是心中的铁律,父母在,不远行;无论身处何处都是一种放不下的牵挂。
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星期六在我们家,星期天回老公家,这几乎已被黙认俗成。故而,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朋友也都不在这两天占用我们的时间,其实也并不是我们,身边父母健在的朋友大都如此,有约可以在星期五说尽相逢事,周六、周日免扰!
说起尽孝道,陪父母,言传有如此这般责任心的可能我们是属于关门的一代了,当然我们希望不是,因为我们离老的距离似乎也不远了。不过看看我们家的下一代,感觉离关门还是件很远的事呢。
这段时间大侄子回去修缮家里的老屋,分家的时候,由大哥先挑,大哥挑了老屋,余下的四兄弟依次分了新盖的房子,公婆一直住在分给我们的新房里。
回到家,己先一步回到家的侄媳在洗鱼,侄子在老房子那边帮忙,我帮着洗了沿路买回来的小菜,一并交给侄媳掌勺,去老房那边探望一下房子进展。
老屋正房只有一方,对面有个柴棚和曾经的猪圈、牛栏,是真正的百年老屋。原来的四方五天井都是夫家上一代的,由于心善,让没有房住的亲戚住了进来,后来所谓的亲广戚竞步步为营,上演了一场热闹的“农夫与蛇”的故事。现在,如果侄子不回来维修分给他父亲的老屋,院里的他人可是真盼望房塌人走,其全部归于他们外来者名下。
侄子说到这些的时候,任是一个性格谈定的人也是愤愤然。
侄子是学历史的,平时摄影、撰文,作品时不时见报,这段时间正在研究白语和大本曲,且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赞许,是那种典型的“躲进小楼成一体,管它春夏与秋冬”的淡泊名利之人,有时觉得他很仙,生活得置身事外,但既使这样也并不代表没有底线和原则,就如这次攒足了劲去修老屋,决不让不懂感恩之人得逞。
房屋维修改造比重建要费时麻烦得太多、太多;花费也不少,但却能保存雕花木门、青石板的百年老屋的古朴原样,也算是合了全家人和学历史的侄子的心意,家人也因侄子的担当而倍感欣慰,特别是老人,老屋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侄子说:爷爷拄着拐杖,每天都要过来老房子看两次。
晚饭后闲聊一阵,天已晚,侄子,侄女们纷份返家,老人也一再催促我们快走,老公还是帮老人剃了胡须,帮老人收拾了一下,我们这才离开。
离开时,公公照例拉开了我们已帮他关好的房门,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消失在院子的尽头,拐角,其间,我们每每回头望去,公公都要朝我们摆摆手,每一次离开都这样,这让我们每一次离开心都会很疼。
话说,把每一次的见面,都当成节日来过!这于家中有高寿的老人的儿女,更能深刻的感知其中之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