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教育教学的新追求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王莺
wangy@msit21.com
思考背景
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我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基于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
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
约定:开口说话,说不一样的内容,没有说话的交书面作业
教师的实践智慧它来自于课堂,从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得到涵养的。
終点思考:
學習的解读,手,爻,案,孩子。孩子坐在桌前教师手把手地教。当小鸟羽翼丰满的时候,飞出窠臼。习才有得。实践获得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
一节好课:
借助教材(课程)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学科素养及跨学科素养的提高。
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助合作探究”的方式得以实现。
这种感悟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
在对话中成长:
1)与教材对话:加工,整合,重组,用教材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传统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知识,现代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是领,陪,推。行进主体是学生。
从教到学的指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要有指向,有梯度,有方法。
2)与学生对话:
3)与同伴对话
4)与自己对话
5)与理论对话
履履点点:
一、走进“学生”:【交流,书信。状态大于方法。吸引。】
二、照搬“经典”:【学习经典,自己的特色在哪?】
三、亲近“名师”
四、直面“自己”
五、打磨“特色”
六、实践“理想”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从教学的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
教学意识关注的是是否实现了目标。
课程意识是关注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合理。
教学意识关注的是教学,课程意识关注的是人本身。教育的本质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性。
学习的要素
行为主体:学生
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过程与方法:感受、参与、尝试,寻找、讨论,合作、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领悟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再完美的模仿也只是模仿,低水平应用,再拙劣的创新也是创新,高水平应用。
1.用足教材 开发教材
阅读教材视角:读者、教师、学生
开发课程视角:源于生活 滋育生活
网络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 影视资源
2.教材的特色、妙处
教材的精华区
认知的冲突区
知识、经验区【备课时,内容要结构化,条件化,情境化】
3.把握目标:向心性
把握学科学段的课程标准
明晰单元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表达特点
扣住课后练习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织最有力量?指南针比具体的路线圈更能让人看清方向/
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视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图片、图标和其他的视觉设备。他们习惯于通过“看到它”来“了解它”。他们有艺术感和强烈的色彩感。
利用视觉设备,小道具和流程图等来促进讲演;
布置一个有色彩的教室:【作业作品化】
用角色扮演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
听觉型的学习者偏爱用听来获得信息,他们需要“听到它”来“了解它”。他们一般在写作或跟读有关的活动上会遇到困难。
利用讨论,辩论,座谈等方式
让学员互相重复信息
避免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重要的信息
触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动手的学习方式。他们需要“做”来了解它。他们经常有很好的空间感。当他们亲自参与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佳。
提供实践的学习机会
为他们提供各种触觉型的学具
增加课间休息次数,在不影响他人的时候可以离开座位
研究学生:了解儿量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
每个儿量的学习是一个个别化的的历程。
教育是条失事的船,但是我们能在船上发现珍宝。
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学生不是有待镇充的标准化容器;
学生是有待点燃的多色彩的火把。
研究学生:了解儿童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
关注学生的尊严
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
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学习失败的原因
缺乏自信与自尊
低动机
真的缺乏潜能
缺乏学习机会
研究学生:“因何而起”“何以如此"
读懂学生的特点
读懂学生的基础
读懂学生的需求
读懂学生的语言
读懂学生的困惑
读懂学生的错误
读懂学生的情感
(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轨道;学习情感)
剥洋葱法
剥洋葱法是一种诊断性技术,用于识别和说明因果关系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问至少问5个“为什么”,对问题一层层剖析、最终找到真相的方法。
研究学生
人们不仅有多元智慧方面的是差异,而且有智慧形成节奏,速度和方式的差异。
大脑并不只是认知的场域,而且是情感的寓所,在情感培养中自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课标,寻求基点
研究教材,寻求原点
研究学生,寻求起点
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新型的教学设计--板块式教学设计
基本特征
灵活多维的设计-教师即课程
消解中心,强化对话
教师:协助者、协作者、促进者
学生:参与者、合作者、发现者
从“剥夺”到“还给”
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
中心辐射→网络式沟通
过程引领 互动生成过程
生成:反馈、调整、重组互动
深化:情感流、意识流、知识流
(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促成动态生成。)
引导与评价
引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引导是帮助学生提炼独特体验中的“原始本意”,剔除一些“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
对话的最高层次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肯定正确--表扬要有针对性
纠正错误--避免直接否定,用“反错法”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提示矛盾--把学生不同的意见集中起来,揭示矛盾,引发深思。
求异和求佳--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又要善于比较,寻求相对较好的答案。
廷时评价--暂不作评价,而是在深读后让学生作结论。
学会与自己行为对话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全景扫描,微格分析】
观察、分析、研究“对应学生的教学”(每一个学生学习实况和教师态度、行为回应之间的联系)。
提出改进实作的具体办法。
学会与“个人理论”的对话
教师成长博客:利用成长博客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互动、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思想历程,积累最为的信息资源。理清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成因梳理教学经验整理教学案例
学会与同伴对话
学会与理论对话
四大能力
知识加工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主题沟通能力:
实践反思能力: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
传统课堂: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现代课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平等和谐的
【学习心得】我想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教师要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出特色之路,才能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爱上你的学科,爱上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