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和善可亲又可爱的小学女教师,当她谈起Hitler的种种行为时,痛恨的咬牙切齿,嫉恶如仇。但同时她又在私下说着同镇上人的坏话,情绪十分激动。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自然会问,为什么一个人在痛恨前者的同时又对自己家乡的人如此恶毒。
这是一段小说里的情节,阅读的意义再一次体现出来,虽然是过去的故事,并有理由相信生活中同样出现此类情况,但今天看这种情节丝毫不觉得陌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是距离,和自身的距离,也可能是自身利益是否受到威胁等。这很可能是两个问题,痛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的同时并不妨碍自己做一件不好的事。按理说人是有意识的,前后矛盾的事情不应该做,但意识仿佛被怪兽吞掉了。也或者是大恶和小恶的差别,导致人心里的宽容度不同。也可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本性所致。还可能是文化氛围和传承的影响让一个人相对来说失去了自我。
一视同仁或一碗水平端,做起来很难很难,或许只有耶稣做得到。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是“耶稣”个人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心理上的,很可能还没等ta对别人好,而由于无差别待人和他人有差别对己的反差力先让自己崩溃。没朋友倒还是小事。在我身上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即认识一定数量的人,但关系都差不多,并没有特殊好的人,对所有人都很好就等于没朋友,再加上存在感比较低。包括人在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声音大小,总是抑扬顿挫的人就相对比平铺直叙的人有利一些,在社会生活中。打动人往往是靠情绪,理性思维是非常难建立的,就像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环境的复杂在于大家都是好人,最后却造成了灾难,就像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再提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每个人各安自身所属的阶层来说话和行为,同样没什么错,至多是惹人讨厌一些。如果一个人的理解力过强的话,也许会造成理解上的泛滥而导致坏结果。那么,还要时常宣传善良和所谓的美好么;只是任谁都无法未卜先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