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就加入
不难看出,在与蚊子的对战中,古人实在败多胜少。不过古人的“格物”精神,让他们面对败局也可以保持优雅。一些文人甚至开始思考能不能从蚊子身上学点什么。
早在汉朝,人们就开始学着从蚊子身上感悟人生的道理了。之前提到的“聚蚊成雷”,最早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全句是“众喣漂山,聚蚊成雷”,原本并不是吐槽蚊子声音太大,而是与我们熟知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道理类似,说的都是群情汹汹之下难以分辨善恶的道理。可能蚊子确实在历朝历代都不受待见,这个词语终究也没有扩展到引申义,而是执着地循着字面本意流传了下来。
在《汉书》这里,还只是拿蚊子来打比方。最先试图用蚊子来说道理的,当数明初学者方孝孺。他有一篇叫《蚊对》的文章,描述了“天台生”(方孝孺自号)与童子关于蚊子的一段对话。夏夜里,因为童子贪睡,天台生的帷帐里涌入了大量的蚊子,硬是把天台生吵醒了。天台生只好叫起童子来打蚊子。好不容易把这些蚊子都赶走,天台生不禁发出和贺铸类似的感叹:“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老天爷为什么要搞出这种小东西来祸害人啊!)
童子听了这话,却不以为然,反而发表了一篇高论:“先生,你这话就不对了。你怎么能把自己看得这么重要呢?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虽然大小不一,但只是形态不同而已,他们外壳下包裹的灵魂都是一样的(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都各有功用。你讨厌蚊子以你的血肉为食,就要老天爷把蚊子消灭掉;你把其他动物吃掉的时候,老天爷怎么没把你消灭掉呢?况且蚊子叮人,还得小心谨慎、畏首畏尾,如今却有人堂而皇之地吸人血肉,同类相害,你却熟视无睹,这难道是做君子的道理吗?”
天台生听了童子的话,大有所悟,当即扔下枕头,走出屋外,喂了大半夜蚊子。(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图片
影视剧中的方孝孺。来源/电视剧《山河月明》截图
方孝孺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万物归一”的世界观十分宏大,“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的思考也十分振聋发聩,本意也是劝我们以己度人,并抨击世上的剥削现象。但不得不说,我们平常人确实很难有这样高尚的情操,能够舍身喂蚊。方老先生这个比喻,确实大可不必了。
事实上,就连明朝人自己也很难将思想上升到与方孝孺等同的高度上。他们从蚊子身上悟出的道理十分简单粗暴——
蚊虫遭扇打,只因嘴伤人!
——《增广贤文》
到了清代,真正有格局的人物出现了。他叫沈复,为了记载生活中有趣的小事,写成一本《浮生六记》。在这本书中,沈复记载了他幼年与蚊子相处的故事: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在孩童眼中,世界还没有那么多的计较。他们并不在意蚊子是否吸食血液,反倒将人人喊打的蚊子与人人称颂的仙鹤并列。为了欣赏这些飞舞的蚊虫,甚至连脖子也僵直了。为了让这一“仙鹤”的景观更显真实,沈复还手动制作“特效”,向蚊子喷烟雾,这便是儿童眼中的奇妙世界。或许在仰头欣赏蚊子的沈复和自然孕育的蚊虫之间,才真正是方孝孺所称道的万物归一之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