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最近去了上海,为了圆这个上海梦,她四月就辞职了一心一意等待,耐心的等待上海疫情好转、解封。
最近去了一两周,今天在群里感慨:
“人还是要待在舒适区,别找刺激了。”
然后怒骂把她叫去面试、面完了又嫌弃她经验不够/工作换的快的Hr:老娘简历上不都写的清清楚楚,看不上不要叫我去啊?我的时间不是时间?
我责无旁贷的一起吐槽:对!就是垃圾!
老王也给她顺气:别气,实在不行咱就当旅游。
言语之中,青青流露出想回武汉的想法。老王说,那就回撒。
我笃信她说的是丧气话,在旁打气,再撑撑,先撑一个月!
但后来青子对Hr的吐槽更甚,又心情烦躁,我有点拿不准她说想回武汉是真的还是气话了,所以就没再劝类似“撑一会、能找到工作的”的话。
现在想来,这样做是对的。
当我不处于她的情景,也不知道她面临事情的难度以及解决办法时,最好的办法不是灌盲目正能量的鸡汤,而是顺着她这个最了解情况的当事人的气来舒缓。
她分享和吐槽这些事的目的不是寻求解决办法(她自己已经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仅仅是想说出来而已,这种情况下,只需让她感觉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就是最好的倾听。
所以倾听的方向应该是“理解和共情”。
现在想来,很多人际关系中法则,都有各自的适应情景,什么时候鼓励/什么时候安静听/什么时候贡献解决办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鼓励、认真倾听和解决办法,面对不同的人、同一个人的不同事情,都需要具体场景具体处理。
如果有一个原则适用,那必然是: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Ta,我需要什么样的话语?
如果我有能力,怎样说能让ta舒服?用怎样的类比和例子来让ta接受我的意见?
共情是一种比“说教/指导/建议”更让人熨帖、舒服的沟通方式是因为将ta放在了本位,我们能共情ta,本身就意味着“ta 的情绪、情感、想法被看到”。
这比以显露自己智慧/优越感的“劝告/指导/建议”更能让当事人感觉舒服。
刘墉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里提到,最好的劝慰方式,不是空口说“会好的”,而是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然后轻描淡写的说,后来已经好了。
Ta会自然的受到你经历的感染,从中获取力量。
印象比较深、效果比较好的一个安慰发生在我高中时代,跟喜欢的男生表白被拒。
同桌是班上最漂亮的女生,她或许看出来了我的低沉,也知道原因。于是她什么没有问,跟我讲了她的故事,她被男孩子拒绝的故事。
我一听,非常诧异,你这么好看也被拒绝啊?
然后她一笑,我很快从难过中恢复了出来,因为显而易见,她后来情路风生水起、一点拒绝算什么嘛!
用我们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用让人感到舒服/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融入解决办法。
作为技巧,能贴近人心;
作为真诚,能建立高质量关系。
———————————————————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菜鸟翻译。
第N次减肥中,轻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