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孩子不要再做某件事,如何避免产生做了却不让父母知道的想法

让孩子不要再做某件事,如何避免产生做了却不让父母知道的想法

作者: 胡二哥之见闻 | 来源:发表于2021-03-08 16:28 被阅读0次

    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那就是:针对事情,而不针对人(的品性、道德或性格)。

    比如孩子做了某件事时,父母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了,说了不让你做你还要做!

    这样的交流方式就是不针对事情,而针对人。

    “听话”这个词虽然具有约束孩子行为的作用,但也会压制孩子的主动性。

    之所以具有约束作用,是以往听话的经历让孩子获得过好处和好评。

    被肯定,这是人的基本需求。

    为了维持这样的形象或持续获得肯定,就会变得越来越听话,以至于当自己主动想做一些事的时候,变得畏手畏脚。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要去做一些事情时,总会瞅瞅父母,如果父母微笑回应,那就是默许了;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意图而面无表情,孩子就会手无足措,异常焦虑。

    过于听话的孩子,总会把父母的要求和感受看做第一位的,但如果自己的兴趣和冲动取得了支配地位,即使变得不听话,孩子也要试一试。

    因为父母总有注意力不在孩子身上,所以孩子也总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冲动时不被父母发现,至于分享也就无人谈起了。

    与“听话”类似的还有聪明、勇敢、诚实等等涉及道德和品性的判断。

    这些判断都属于结论,且涉及到孩子从过去到将来一直都需要维持的状态,他们理应由孩子的自我评价产生。

    别人包括但不限于父母说自己的孩子是聪明、勇敢或诚实的,如果他们内心不这么认为,会惹得恼羞成怒或自惭形秽。

    只针对事情,不针对人,就可以避免所有这些结果。

    肯定或否定孩子所做的事情,至于孩子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他们自然会从你的肯定或否定中推断出来。

    比如孩子考了100,父母可以说:我上学的时候都没有考过100分,或者考100真不容易啊。而不是说:孩子,你太聪明了,或者你真是太优秀了。

    当父母针对事情而不针对孩子的道德或品性的时候,即使父母没有理解孩子,这种导致的失落情绪或负面影响也是短暂的,孩子以后有事情也会愿意分享。

    但一旦涉及到了孩子的道德和品性,那就是在孩子心理留下来烙印,特别是消极的判定。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孩子表现的愚蠢、笨蛋或傻瓜等行为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也不相信那些熊孩子将来就必然是罪犯。

    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否定评价给他们定性时,就容易导致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愚蠢、笨蛋或傻瓜、罪犯。

    因为这些消极的针对人的评价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并且带来的心理创伤是不容易消逝的。

    正如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一样,一个孩子如果被说愚蠢,也可能说着说着就真的变得愚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孩子不要再做某件事,如何避免产生做了却不让父母知道的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np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