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每一字造得都恰如其分,就像这个“忙”字,真的意味着心死了。
之前我从未真正体验过这种感觉,最近却深有体会。
我们可以先看看“忙”的几个意思:1.事情多,没有空闲(跟“闲”相对);2.不停地、加紧地做;3.急。不管哪个意思,都可以看出,“忙”是导致压力的一个最普遍的原因。最近,我是哪一条都吻合,所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扑面而来。
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群)、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压力大小,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上班路上观察他(们)单位时间内走路的步伐,走得越快的通常压力也就越大,现在我深以为然。
连着两天我带着一个年轻的贾老师去采购书店所需物品,她每次都说我,能不能别走那么快。我一个奔五的人,她才二十多岁,她得小跑着才能跟上我的步伐。现在想想不就买个东西嘛,那么急匆匆干嘛?晚一会又不能死,我为啥不能像正常逛街那样去看去选去买呢?
我为什么总是急慌慌的?就是因为觉得事儿多,单位时间内老想多干点事。
此刻静静地和自己独处,却对最近的状态莫名的神伤和恐慌。我天天忙着整理书店内外,布置阅读室,身体一刻不停地在机械地劳动,却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情感的体验,心和灵魂像被弄丢了似的,可不就是心死了吗?
我问自己,我要的是这种所谓的“充实”的日子吗?充实的人身心是一致的、和谐的,充实的人是有感觉的、保有兴趣的、同时也是在享受乐趣的。贴壁纸,去墙胶,无休止地扫呀拖呀,我都有点儿怀疑,我们老师们真的转行了?由靠嘴皮子吃饭转为靠手艺吃饭了?我们同事们显然都不享受这种状态。
“忙”就是“没有时间(休息、享受)”。有张有弛是减压之道,可是,忙碌的人却是只有“(紧)张”而缺乏“(松)弛”,包括睡眠质量下降、没时间休假、没时间享受业余生活与兴趣爱好,最终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职业枯竭(burnout)甚至出现极端的结果:过劳死。
从秋季开学我只休息了完整的一天,结果晚上上课时,因为有一个家长到访,老板让我以后周一公休时晚上还上班,公休在我这儿已形同虚设。我除了晚上在家睡觉,从早到晚像是卖给了学校,都说朝九晚五,到我这儿是朝七晚九甚至晚十。爱人又开始说那句话“天天这么辛苦,别干了,自从你上班后,咱家都没烟火气了,不像个家了,你还是踏实在家吧”。甚至我自己最近也有种恐惧,这样干下去,我会不会也过劳死?
思考: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没有我还会正常运转,我是像爱人说的那样辞职呢还是继续干下去别这么累呢?
如果是学习以前的我的思维,肯定是辞职,一了百了。但学习之后的思维是,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换到哪儿我都是最累的那个。我想继续干下去,但一定调整自己的做事习惯。比如,早上我不必提前太早去上班,按打卡时间到那儿就行,中午在学校要午休,晚上不再加班要按时下班,按正常节奏工作,别追求完美,让自己回归“每日一省”的状态。
我给自己开的减压处方:
1、慢生活;减压处方;2、有八小时之外的学习时间,:尤其是不能丢了心理学生活化的学习,不能中断自己坚持1000多天的每日一省。
让自己的身体等一等灵魂,让日子充实而不忙碌;要辛苦地过舒舒服服的日子,不要舒舒服服地过辛苦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