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早上连续起早床,打卡长沙公园和景点。
早上的烈士公园,很清新,早练的人们是一道道风景。
今天去了开福寺。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期间,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开山门书有一副楹联:“紫薇栖凤 碧浪潜龙”,原来,修筑寺庙的堆土,名“紫薇山”,寺内开挖一湖为“碧浪湖”。
开福寺的香火一直不错,长沙人每逢重要农历节日去寺庙上香祈福。而现在呢,看到了更多的是年轻人。
开福寺于一般的寺庙有些微不同,中轴线上是三大殿。大雄宝殿的前面有三圣殿,一般寺庙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但开福寺供奉的是弥勒菩萨,韦陀菩萨、四大天王,殿堂牌匾写着“真阿兰若”。阿兰若,佛教名词,其中若字念rě,梵名Aranya,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在“阿兰若”前,加一个“真”,大抵是坚信“佛”的妙用。旁边书有一副对联:法界无双地 华严不二门。
中殿,当然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据说这三尊分别高5米和4米的汉白玉雕像,是1997年从缅甸请回来的。原来的佛像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捣毁一空。大雄宝殿殿堂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特有意思,上书: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后殿是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毗卢遮那,佛名號。 梵音Maha^vairocana,意思是:平等覺、法界無量。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日如来”,因此毗卢遮那佛,就是如来佛。
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关系呢?特意查找了相关资料:
常说,“三身成佛”,佛有三身,即化身佛、报身佛和法身佛。如来佛就是发身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如来佛可以化为千百亿个化身释迦牟尼佛。有个比喻很形象的解释三身佛的关系:法身好比月亮本身,是一切光明和投影的究竟本原;报身好比月光,清净湛然,相续不断,永远享受广大法乐;而化身好比水中月,有千盆水,就有千个月影,随缘应化,教化众生。
观音殿,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在寺庙的右侧另建有一座殿,殿名:大悲殿,供奉的是观观音菩萨。牌匾为现代书画家黄永玉题写,想必这是后来修筑的。观音铜像背后有一大块汉白玉雕刻的观音普度众生的场景。旁边还有一块长2米多的汉白玉书法,凑近一看,居然是我曾经的书法老师张建明先生撰写的。
想来自己这两年又荒废搁置下来,真的愧对老师。
此时正逢七月半中元节,大悲殿里设有给亡灵供奉牌位,于是给婆婆写了一个超度牌位。顶拜地藏王菩萨!
再转到开福寺后面饭堂吃了一碗清面,还真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