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本非常难啃的书,成甲的《好好学习》,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读过这本书了。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知识的认知,这比我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要费神。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来写读后感,也许这也是我个人精进的一种方式吧。
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看到这个区别的时候我整个人都炸了。原来我以前看的书也好,读的文章也好都统统归为“信息”,而不能算知识。
因为我就像书里说的那样: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生活该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确实,我并没有通过阅读一本书或者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得来的才是“知识”。
连知识我都没有获得更别提“临界知识”,这种通过深度思考后总结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定律。
知识管理
以前真的以为知识管理就是将学到的知识收集起来,分分类,然后保存起来就结束了。
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经常做知识管理。显然我做的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罢了。
真正的知识管理是通过整理来提升认知深度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很多时候,我也会找各种借口拒绝深度思考,慢慢地就失去了深度认知的能力。
而深度认知恰恰是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某个问题的时候,能够抛开问题本身去思考更加普遍的情况。并且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来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这个不正是通过深度认知达到独立思考的过程吗?
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比如:你有没问过自己,你说在的领域是怎么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相信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会觉得这跟赚钱没任何关系,懒得关心,觉得这些都是无用的知识。
其实这些占知识总量20%的看似无用的知识,可以决定80%的结果。因为这些知识会在战略层面上为我们发挥大用处。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看完这部分我就明白了,原来自己就是这种低水平勤奋的人。更可怕的是自己还不知道。
我之前也看了很多书,但是有些书看完就没有下文了,书中的知识并没有很好的内化成为自己的。
而且我也有记笔记的习惯,各种照抄,划线,把一本书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我读书的目的也就是记住这些知识点。
现在我清楚了,这种传统老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真的是方法没用对,过程都白费。
如果深度思考为什么之前的方法有问题,就会得出因为理解和记忆孤立的知识点并不是我们的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而更好的方法是将书中涉及的新知识点跟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构建一张知识网络。
书中还提到了一种感觉比较功利的阅读方法,就是不需要读完整本书。而是当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
同时还要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解决方案的原理用在什么领域?
这种方法可以加强我们对知识的深度认知,慢慢的我们就会积累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并且可以将知识点利用到不同领域,解决不同问题。
结硬寨,打呆仗
现在这种生活节奏,大家都会追求快速,速成。其实反倒觉得书中提到的“以慢为快”会对未来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很多时候因为浮躁,我们根本没有把慢功夫用在解决真问题上。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我也是刚刚开始。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参加这个训练营,那个培训课,而这些课程都主打一个快速,速成。我看着很担心,很多人都会浮于表面而不去将写作的底层逻辑搞清楚,把知识能融会贯通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中去。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图省事,图速成,所以有些时候自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其事实却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也就是书中提到的“知识阻塞”。
所以,我现在不会去讲求速成,我会把写作最底层的功力修炼好,这样才敢下山去打怪。就像武林大侠一样,先闭关修炼内功,才有资格去跟真正的武林人士比拼武艺。
反思
看完了书中谈到的反思,我深有感触。因为现在反思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很多人都不会去反思自己今天哪些工作没有做好,哪些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哪些事情还可以通过哪种改进做的更好。
包括我,也没有经常反思过自己,还总是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挺好的。
反思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弱点和错误筛选和仔细加工的过程。
详细点说就是做决定之前放慢思考:自己做的决策合理吗?要实现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我们还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吗?
然后反复地总结和练习,最后变成一本生活宝典,指引我们之后的道路。
所以我决定按照书里面推荐的,每天做自省表,反思每一天的不足,尝试制定解决方案。
其实,我到现在也是只看过一遍《好好学习》,第一遍也只能理解这么多的内容。
我会利用书中讲到的读书和反思的方法去刻意练习,将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的做,去慢慢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
我只能分享给到这里了,恕小的才疏学浅,技艺不精,也请各位牛人大神能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