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萌生写作的念头以来,一直想从头到尾,笔耕不辍的坚持下去,但苦于空有思想指导,实际行动却迟迟跟不上。
写作,是一个向外界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发掘自己内心念头、想法、情感的过程,既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也体现了逻辑思维的向外呈现。
在攀登写作高峰的征途上,一些人心力交瘁,半途而废,但更多的人是停滞在山脚下,畏于山巅的奇伟,惧于路途的未知,他们心思活络,还未踏足一步,便在思想上为自己设置了种种的可能,最后因为思想包袱,始终无法踏上写作的征途。从1到100不容易,但更难的是从0到1。
我从去年3月初开始,萌生写作的兴趣,期间辗转了半个月,阅读了一些写作相关的文章和书目,思前想后,终于在4月份开始动笔,当时我的目标是每天输出一定的量,直管输出不管质量、不限题材、自由发挥,只要迈开那一步,并坚持下去就是成功。但不出意料,前前后后只过了5天,我便裹足不前,前2天状态还不错,闷头写了千字以上;到第3天,思想上开始出现松动,加上工作因素的干扰,只写了不到三百字;有了思想上的负担,后面两天更是寸步难行,诸如写什么题材好、写这些能不能收到效果之类的念头时常冒出来,给我的心绪带来极大的扰动,文字量从三百逐渐下降,最终经过理性审判思维和感性发散思维的相持斗争,我重新回到了舒适区。接下来,可想而知,直到今天的一年多以来,我都是仰望高峰,却再未敢攀登一步。
深究其中的原因,阻碍我们开始写作的更多在于思维和意识层面,并非一些写作技巧、写作理论等细枝末节的东西。
换句话来说,在从0到1的路上,我们要把主要焦点对准在“道”,而非“术”的层面,把握了思维上“道”的关键,才有下一步技法中“术”的磨练。
那么何为开始写作的“道”?什么又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呢?
古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迈不开第一步的关键在于:
1.完美主义的强迫症;2.理性的审判思维占据主导;3.患得患失的得失心。
总想一开始就下笔有神、妙笔生花,想一口吃成胖子,恨不得第一篇文章就能万赞、10万+,殊不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甚至水都烧不开,这就是完美主义的强迫症;在写作的过程中,每写一字每成一段,必要深思熟虑、字斟句酌,这个词用得好不好,要不要来个金句引出观点,中间是否来个情节冲突增添故事性……一动笔下来,思前想后,这里不对那里不好,结果文章没写成反而背上满脑子思想包袱,这就是理性的审判思维占据主导;每次练习,都担忧能否起到效果,发散思维始终无法打开,打字如趟地雷区,一举一动必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踩了一颗雷就葬送身家性命,这就是患得患失的得失心。
佛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有时候笨鸟先飞,老实人才有老实人的福报,太过聪明,枉送卿卿性命啊。
所以,开始写作这件事,要放松,要俯下身、沉下心,不问出处,不求回报,怀揣农夫的朴实内心。
只管干,甭乱想!
这是我们时刻要保有的核心框架,一旦有所疑问有所顾虑,我们心中要提起这一段框架,想起这一段心法。
不过,人非圣贤,不生异心很难。这个核心框架是“道”,要坚持这个“道”,也有必要用一些“术”来维持、来辅助。
毕竟我们无法立刻做到“菩提本无树”,那就需要“时时勤拂拭”了。
但这里的“术”不等同于写作理论、写作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帮助我们保有上述心境的辅助和加成。换句话说,你要是一上来就能心无旁骛,毫无顾虑的写下去,那下面要讲的术与你无关,不需再画蛇添足。
下面,总结许多大牛的心路历程,结合自己的思考,在这里提几点小技巧:
1.时刻注意自己的念头和状态。我们需要觉察自己是不是又陷入了“审判模式”,是否开始字斟句酌,有没有思前想后。“知幻即离”,有时候我们只要觉察到这种状态,便自动离开了这种状态。
过程是:觉察(自动放下审判)——写作——觉察——继续写作——再觉察——持续写作……
2.适当提醒自己真实的目的。思维有一种惯性,尤其是不经过训练的,会习惯性滑向原来的地方。
适当的提醒自己(可以默念):这只是练习,只是初稿,不是公开发表,也不是参加评选。写成什么样都无关紧要,不需要严谨性,不需要逻辑性,只要找到自己的想法,遵循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留给自己看。
3.尽量一气呵成,不要修改。修改是后面阶段的事,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写出来。中间可以停下来,但要注意,这空挡思考的内容是“我的想法是什么”,而不是“这里换个说法会好一点”。
连贯性,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掘感性的发散思维,让它来主导前期写作。
4.不看前面写过的内容,不做对比。可以关闭显示屏(或者用布遮住),写完再打开;每写完一个节点,另起一个界面,让自己看不到前面的内容;不要回头默读,把注意力放在觉察自己想什么上面,并把它表达出来,一旦回头默读,理性思维就会跳出来作对。
5.先写完再说,给自己一个交待。这是一种结果思维,在工作中领导交给我们一项有难度的任务,我们可以请示可以请教,但不要因为畏难,因为瞻前顾后,总想着充分准备才动手,更重要的是尽快从自己所能理解的角度出发,给领导一个交待、一个结果。完善、完美是有了初步成果后进一步考虑。你想想作为领导,交给下属的工作迟迟没有反馈,没有成果,是不是一件很苦恼甚至愤怒的事。
所以,在写作这里,我们就是自己的领导,只管写只管出成品,给自己一个交待,不要瞻前顾后、顾此失彼。
6.写完之后不要有“完成一件大事”的想法,只是当做像刷碗一样的平常工作。这么做,是为了延迟满足,当我们把它当成一件大事,完成之后会充满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让你接下来一天甚至几天都充斥在满足之中,觉得应该可以放松一会了,从而无力提起兴致做其他事,更会影响你的下一次写作练习。
记住:Take it easy. 这只是件日常任务,只要完成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明天继续。
说了那么多,还是回到前面的话:只管干,甭乱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想主义没有出路。只有不怀疑了,真干了,效果自然就出来。一旦动笔写下去,许多问题都不成问题,很多疑问迎刃而解,到时候该怎么做你心里自会有答案。
写在末尾:开始写下这篇的时候,我也会出现文章里面提到的种种障碍,写到中途经常停下来思考,怎么论证会好一点,怎么布局理想一些。一旦这些理想思维的敌人出现,我就提起自己的法宝,默念自己的心法框架,才得以在绕过自身设下的种种困扰,其实哪有那么多魑魅魍魉,哪有那么多三七二十一,就是几百字、几千字,从识字以来,我们不知道写下来多少万字,这些个算什么,想到这里,我的心思豁然开朗,思路会通畅许多。
其实写作,跟生活一样,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磨练的过程,是一个和自身惯有习气作斗争的过程,把它突破了,写透了,贯通了,一撸到底,心里敞亮敞亮的,一个善于用文字表达的习惯就养成了。
“我正在写第一稿时,会提醒自己,我只是在把沙子铲进一个盒子里,这样以后我就可以建城堡了。” ————美奇幻作家莎伦•黑尔
让有志于开始写作的我们,都开始踏上征途。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