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论人的成长》
最近和大家共读了卡尔罗杰斯的代表作《论人的成长》,这也是我产后读的第一本书,都说一孕傻三年,“孕傻”配着这本相对专业性的书果然让我读起来有些费力。
对于罗杰斯其实并不陌生,教编考试时背过很多和他有关的知识点,但却从未这般细致的、不带功利色彩的去细细品读他深邃的内涵。关于书中几处内容让我感触颇多,记录如下。
一、关于共情
在第一章里罗杰斯提出在与人沟通时要有细心倾听的能力、有人倾听所带来的深度喜悦和做更真实的自己的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共情”这个词总是被我们挂在嘴边,但似乎真正做到的只是口头上的共情。“我讨厌拥有追随者——这种学生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塑造成他们认为我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读到这时我颇为触动,平时对待学生的过程中,似乎我更享受于有追随者的出现,并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我对他们的赞赏来引得更多的孩子为之效仿。这让我想起蒋勋曾经在谈美学的时候说过,通常在我们的认知里花比石头更美丽,但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花是美的,石头也是美的,只是他俩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希望今后我也能用真正包容悦纳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学生们,一个人被充满欣赏地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就会绽放和发展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而给予非占有式爱的那个人,也会更加充实。
“完美的人不会干涉生命中的个体,他不会将自己强加于其上,但是他会帮助所有生命获得自由”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关于教学
罗杰斯说“我强烈反对从早年就使得儿童分裂的教育方式:大脑被带去学校,身体作为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允许尾随,然而感受和情緒只有在学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现。”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也有这样一段类似的话:“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学生我,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老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要善待每个学生, 尤其是晚熟生。这不是装腔作势的教育口号, 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想法。这大概就是做有信仰的教育!从小生活在青藏高原,对信仰一词并不陌生,在青海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壮美风景,而是信仰的力量,这个时代。信仰才是最稀有的奢侈品。高原,雪山,草原,湖泊,荒漠,戈壁。处处是信仰的力量。基础教育的九年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单纯地抓升学教育必然是舍本逐末,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和认识教育劳动的价值——不只是一味付出,不只是培养学生,也是在与许多生命的连接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着新的自己。
罗杰斯说“要允许一个完整的、具备感受和心智的儿童去学校”之前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话,要尊重每个学生,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但是我扪心自问,在执行的过程中真的做到了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吗?其实喜爱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的内心真的喜欢某一个学生,另一种是我虽然不喜欢这个学生,但我有责任有义务对她更好并尊重她。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祝福,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厚待!回想我之前的工作,在前年我们曾举办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题目很简单“你觉得老师喜欢你吗?”当时调查后,我问孩子填了不喜欢的同学举手,孩子们很诚实的举了手,数下一共有七个,当时环顾这七个孩子,我心里想:哎,你们还真有自知之明!举手的都是我平时不喜欢的。很遗憾当时我的想法并没有做更多的思考,结合这次阅读,我反思之前当时的做法,孩子是一个能够感知你情绪的能力,孩子是一种能够感知你情绪的能力,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老师是否喜欢她,并且你的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对你这门课的喜爱程度。
“当教师能够从内心理解每个学生的反应,并敏锐地意识到学生是如何看待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时,显著的学习将可能发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够以此自勉,能接受学生偶尔的漠然、沿着知识的道路探索的不稳定的渴望,以及为达到重要的目标做出的训练有素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