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跟完新青年学院两期课程,从落地执行角度看:
课程主题--都是学员最关注的问题;
讲师阵容--既有成功企业家,也有各领域的专家。
配套服务--安排有序,学员配合度高。
总体来说,比较顺利。
不过,因为这个项目,最近一直在研究行业培训服务模式,看的比较多,思考的也比较多,再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也就对新青年学院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者说发现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
课程主题和讲师,是在每期开课前才确认,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相关联的知识主线,讲师和讲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作。
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有干货没体系、有体系没深度、有深度没实操性。
课中缺少实战演练环节,课前和课后互动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无法起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后续对学员学习效果缺少具体的跟踪措施。
简单来说,以上列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大问题:
咱们办学院用的还是办会议的思维。
其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嘉宾分享,刷新认知;一个是老师讲课,传授技能。
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因为在之前对2B行业培训服务的思考中说过:
垂直行业的培训服务比起以「得到」为代表,没有明显行业属性的知识服务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让用户觉得自己学到东西,比真正学到东西更重要”的套路,一定会“不--好--使”。
因为,行业用户对知识服务的目的性更强,对效果反馈周期要求更高。是否学到东西,不再依赖用户的主观感受,而是最终会客观反映到店铺经营的实际情况中。说的再直接点,店老板是生意人,账通算的很精明,投入产出比失衡的事情,从长期看,他们一定不愿意玩下去。
这就决定垂直行业培训服务的路径一定要做深。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从行动到持续迭代的转化,从迭代效果到反哺认知的转化,这个流程一定要画圆了。
很明显,以目前的运营模式很难把流程画圆。
从底层逻辑重新出发
项目运营的思维取决于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也叫底层逻辑。
仔细想想,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各类技能培训班,教学方式的底层逻辑都一样。即,完整的课程体系+大量的模拟训练+及时的教学反馈。
所以,试着按照这套逻辑去重新梳理新青年学院应该怎么做。
完整的课程体系
从顶层出发,提前搭建好课程体系,包括覆盖的知识领域、课时、讲师、主题大纲、授课时间。其中:
课程设计
内容框架搭建要保证每期主题之间,每节课之间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具体到每期课程主题的设计,要以场景为驱动,遵循“理论-->方法-->实操-->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而不是单纯的以知识分类为驱动。
讲师选择
不管是专家还是大咖,既然定义为老师,除背景和经历作为筛选条件外,能否将经验转化成可指导实践的知识供学员吸收也是重要考虑标准,同时还要配合设计实战场景去保证知识吸收的效果。
像王山老师的课程,如果把知识点范围缩小,单个知识点讲解深度增加,再配合实战练习,基本就是符合标准的讲师画像。
大量的模拟训练
所谓教学,不是单纯讲完课就结束了,跟上学老师留作业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因此,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是必须设立的环节,而且一定是基于所学知识的实战应用,反过来也是对课程内容和讲师水平提出要求。
这次清华站的学习有个很好的改进---设立晚自习环节,并在该环节中安排分组对抗演练。但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演练更多是基于某个主题的头脑风暴,而不是在相关方法理论下的应用练习。
及时的教学反馈
一方面是对学习的跟踪,就是班主任制(和新青年学院对班主任的定义不一样)。
班主任需要监督学员去预习、复习、完成作业,保证学员课后的投入时间。
虽然面对都是“老板”,课后学习的主动性,执行力,配合度很难保证。但班主任必须通过不厌其烦的单向推动去提醒他们唤起“学生”的身份,也代表学院传递一种教学严肃的态度。
另一方面是对实践的跟踪,建立沟通机制去收集学员在店铺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资源提供解决方案。
以产品思维做培训服务
“课程体系+训练体系+反馈体系”,构成一套完整的培训服务产品,也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参考模型。
正常来讲,在新青年学院设立之初就应该先投时间,投资源去细心打磨产品。等到产品1.0出来后,再启动招生,然后在每一届学员实际学习过程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
我们显然跳过这个环节。但是,如果想把新青年学院做成有价值的培训服务平台和一门可持续的生意,缺的课必须要补上。
下面是3节课3.3计划的课程介绍,虽然是不同行业的培训产品,但可以帮助我们先建立对标准培训产品的感觉:
每一期计划分为四周学习,每周两天(周末),一共三位老师授课,一个月内结课。
第一周,产品规划和操盘
理论:了解PMF(产品与市场相匹配)、掌握市场分析的逻辑、制作产业地图,找到机会点、解剖竞品。
实战:利用HMW和设计马拉松,确定产品在MVP时的形态。
第二周,产品设计和产品打磨
理论:通过用户反馈发现需求、学会通过讲故事来展示产品、梳理出清晰的业务流程、为产品写好转化型文案
实战:寻找种子用户并做用户调研
第三周,运营规划、破局和方法论
理论:以生命周期为中心的运营操盘、不同产品背后的运营玩法、如何做精益的运营、通过用户访谈来调整产品
实战:拟定产品的种子用户运营方案。
第四周,模拟沙盘实战
理论:了解产品运营沙盘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战:团队间终极PK,产品运营沙盘大战
设立一个大任务,将任务拆解成不同阶段;各阶段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理论和实战去保证学习效果;各阶段之间循序渐进,相互关联;最后以充满仪式感的团队间PK方式,将各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强化。
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在路径逐渐清晰的同时,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清晰。
“课程体系、训练体系、反馈体系”,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打造,作为培训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支撑平台持续运营的根基。
但客观的说,这是我们目前最为欠缺的能力。毕竟,课程体系搭建对人的专业性要求极高。所以,说了那么多,对应到具体落地执行层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能否动用一切资源去找到靠谱的合作方,个人 or 公司,配合完成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上是个人对培训服务和新青年学院定位的一点思考,不能算作具体执行方案,有些观点难免过于主观。主要目的想以此作为同步基础,供团队选择性参考,为项目后续迭代方向提供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