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豪杰。
去无声:指月亮西沉,夜已深。
疏影:稀疏的影子。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
上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忆往昔在午桥的桥上宴饮,在座的多是英雄豪杰。词人以忆起笔,忆起从前在洛阳时的美好时光,风华正茂,与“豪英”共饮,指点江山,畅想未来,心中无比快意。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流逝,在杏花稀疏的光影里,吹着笛子直到天明。此几句紧接前述,词人继续回忆往事。“长沟”句用典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时光如流水般流逝。水流无声,月光在水面荡漾,“无声”一词以静衬动,进一步体现了笛声的悠扬、悦耳,“杏花”点明了季节,“疏影”承“流月”,互相映衬,春天的月夜,风拂杏花,花影婆娑,笛声与花影交织,恍惚间,笛声似花影,花影似笛声,意境空灵、宁静而美好。
下片: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二十余年,恍若如梦。身虽在,心仍惊。此两句从回忆过渡到现实,“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词人逃亡到南方,流离之苦,家国之恨,时常在词人的心里,不时闪现。此番情景,与“杏花疏雨”的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苦痛,只以“一梦”一笔带过,看似旷达,实则忧伤如影随形。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百无聊赖时,雨后初睛,登上小阁楼看眼前风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唱响在渔人半夜里的歌里。此处抒怀,词人在忧愁中登上小阁,旧愁、新晴,再加之先前所述坐中豪英畅饮、长沟流月、杏花疏影、笛音声声,意象的叠加,时空的交错,组成一幅幅动态图,将过去、现在相连。在千回百转中,词人不禁发出感叹,饱含着对自身坎坷际遇、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叹息及无奈之情。结句化用宋张升《离亭燕》:“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贴切自然,极好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长沟流月’,七字警绝;‘杏花’二语,自然流出,若不关人力者;‘古今’二语,有多少感慨!情景兼到,骨韵苍凉,下字亦警绝。”
此词多用对比手法,以一“忆”字,将时空相接,贯穿此词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忧愁。抒发了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壮志未酬,北宋亡国后的深沉的感叹,结构紧凑,感情真挚感人。
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后集卷三四评:“此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为优。”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评:词之好处,有在句中者,有在句之前后际者。陈去非《虞美人》:“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此好在句中者也。《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二句不绝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傥谓现在如此,则呆甚矣。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