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行旅 57
第五十七课 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观念:
(1:1)(31)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1:2-9)只要我愿意,就能彻底化解这个世界,我怎么可能成为它的受害者?我的桎梏已解开了。只要我真心愿意,就能随时甩掉它。监狱之门也已开启了。我只需走出,就能扬长而去。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扣留得住我。除非我自愿留下,否则我是不可能沦为囚犯的。我终于愿意放弃那些神智不清的愿望而迈向阳光之境。
乍看之下,这段话好像有些强人所难,因为我们确实感到自已是个受害者。但如果真如耶稣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的,这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杰作,那么,问题显然并不出在世界本身「我们打造出世界」这个事实才是问题之所在。也因此才说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彻底化解这个世界,「我们」又怎么可能成为它的受害者?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甘心承认自己从头到尾彻彻底底错了才行。然而,究竟是什么令我们如此坚持自已是对的?不正是外在每一事每一物带给我们的受害感?请记住,「外在每一事每一物」指的不仅是他人的形体,也包括自己的身体在内。身体彻底存在于心灵之外,而心灵才是我们真实身分的源头。
囚犯迈向阳光之境的比喻,典故出自柏拉图《共和国》最著名的「洞穴寓言」,值得在此略述一下(耶稣在〈正文〉引述得更为具体)。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洞穴里关着一群被铁链锁住的囚犯,面向着石壁而坐,他们对洞外来来往往的行人一无所知。外面的阳光照射进洞里,将洞外的人影投在石壁上。犯人们只见到石壁上移动的幢幢黑影,对他们而言,石壁上的影子才是真实的,因为他们除了影子以外,别无所见。后来,其中一名囚犯获得了自由(代表柏拉图的尊师苏格拉底),他转过身,走向光天化日的洞外,才明白洞里和洞外、表相与真相的天差地别。他返回洞内向其它伙伴讲述自己看到的一切,一心想要释放他们,结果却死在那些害怕真理之光的人们手中。〈正文〉有两处具体借用了这则寓言的象征:
经年累月活在沉重锁链下的囚犯,挨饿受冻,欲振乏力。他们的眼睛长年活在黑暗里,早已记不得光明为何物了即使在释放的那一刻,他们也不会欢欣鼓舞的。他们需要时间去体会自由的意义。(T20.III.9:1-2)
久处于黑暗的眼睛,已习惯晦暗模糊的景物,难以忍受灿烂的阳光。它们会尽量回避阳光,不愿面对清晰的景象。他习以为常的阴暗反倒让他容易张开眼睛也比较容易辨认影像。那些暧昧而模糊之物似乎更容易去看,比起彻底清晰、毫不嗳昧的东西,更不伤他的眼力。这恰恰违反了眼睛原有的目的;有谁会一边说他愿意看见,一边又说他宁可活在黑暗里? (T-25.VI.2)
我们终于看清了我们才是自已的狱卒,现在,是作出明智决定的时刻了——离开黑暗,迈向光明。罪咎与攻击的锁链不过透露出我们不甘张开眼睛真正去看而已。如今,我们终于可以选择慧见了。下一段又重述了同样的挑战。
(2:1)(32)眼前的世界是我自己营造出来的。
(2:2~3)我建造了一座监狱,还认为自己身陷其中。只需认清这一点,我就自由了。
耶稣一直在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课程,原因即在于此。我们只需真正明白一切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世界纯然只是一个错觉妄想(T-20.VIII.7),我们认为会伤害自己的那一切都不是真的。想要开启这阴森虚幻的牢狱之门,关键始终在自己的心里。如今,我们总算找到了明师及修持方法,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终会领悟这一喜悦的真相。
(2:4-8)我欺骗了自己,相信上主之子可能被囚。我再也不要这种荒谬至极的信念。上主之子必然永远是自由的。他仍是上主所创造的模样,而不是我为他塑造出来的样子。他仍在上主愿他所在之处,而不在我想要囚禁他的地方。
这个主题愈到〈练习手册>的后面,着墨便愈多,例如第九十四、一百一十、一百六十二课及复习六。如果我们真的是上主的创造·表示小我及世界教我们的那一套必然虚妄。我们会被它们的「光明」蒙蔽一时,然而,只要看清那一切原来是自我蒙蔽,我们就有办法重新选择了。从此远离黑暗,「上主,愿我们所在」的光明世界便会重现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3:1)(33)还有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3:2~3)既然世界的目的不是由我指定的,那么一定还有另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万物在我眼中既是颠倒的,那么我的想法必与真理背道而驰。
这就是《奇迹课程》常说的,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然而,想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有勇于认错的谦虚,而且必须时时刻刻儆醒,觉察自己是如何冥顽不灵地坚持自己是对的,不只针对那些令自已把分裂当真的大事,更需在日常小事中觉察自己如此肯定「自己对别人的看法正确无误」这种隐微的心态。
(3:4~6)我已把世界当作囚禁上主之子的牢狱。那么,这世界也成了他真正重获自由之地。我愿着眼于世界的真相,将它视为上主之子重获自由的地方。
这段话显然不是针对这个世界,而是针对我们对世界的知见而发的;或者不如说,是针对我们赋予世界的目的而发的。
如果我们赋予世界的目的是囚禁自己,我们就会被它囚禁。反之,倘若我们赋予它宽怒和释放的目的,我们就因之自由了。
这个重要观念,到了下文还会继续深入。此刻只需记住一点撤换目的,就意味着撒换老师。唯有如此,我们的世界观才可能从罪咎的牢狱转为宽恕的教室。
(4:1)(34)即使在这事上,我仍能看到平安。
(4:2-4)只要我能看出这世界乃是自由之地,我便不难明白它反映了上主的天律,而非我为它订立的运作法则。我将了解,平安会长驻世间,绝非战争。我也会看出,平安会同样长驻于所有与我共享这一世界的心灵。
这一段是在描述「真实世界」,个中深意留待后文细述,我们在此只需点出,真实世界反映出实相的一体生命,它让我们看到圣子奥体的每一份子(绝无例外)都朝着同一目标而来,就是离开监狱、离开战场,奔向所有的人同居共处的和平之地。这才表示我们的目标真的已经从罪咎转向平安,由囚禁转向自由了。
(5:1~2)(35)我的心灵是上主天心的一部分。我是非常神圣的。
(5:3~5)当我与弟兄分享世上的平安时,我逐渐明白,这平安原来出自我心深处。我所着眼的世界,闪耀着我的宽恕之光,并将宽恕返照于我身上。在此光明中,我逐渐看清了那深藏不露的自我幻相。
「我们只能透过教人而学到」,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教师指南〉说得更清楚(M-in.1~3)。我愈是能够放掉自己对你的怨尤,等于在教你还有另一种思维方式,那么,这个观念就会更深刻地打人我自己的心中。宽恕之光让我看见了自己的幻觉企图掩饰的真相。我们已经说过,宽恕少不了「与耶稣携手」这一环,只有与他连手举起的明灯,才能照亮心灵的暗室,把小我的幻相带入真理的光明中(T-11.V.1)。宽恕能够揭开小我防卫体系的面纱,让我们有幸目睹藏身其后的真爱。我唯有撤除了自已投射在你身上的罪咎阴影,才能反映出自己不再投注于黑暗的真诚愿心。如此一来,幻觉逐渐让位给真理的光明,原本酷爱冲突的心灵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5:6)我才开始了解一切有情生命(包括我在内)的神圣本质,也才明白众生与我确是一体的。
这一慧见就藏身于「我们是分裂、特殊、罪咎与恐惧之子」的小我信念底下。正是这一群不神圣的组合,遮盖了上主赋予圣爱之子的神圣本质,那是一切「有情生命」(包括我在内)共有的神圣性。由此可知,不神圣与分裂,神圣与一体,其实属于同义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