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偶然读到大学同学的文章,讲述了她如何怀上二胎,确认性别是女儿后,抵不住家人的劝说,最终被迫选择堕胎的事件。以下摘录自她的文章《重生》:
打了麻药后,我感觉到有钳子插入体内,进入子宫,有东西在我身体内部搅动,我知道那是在绞拧着胎儿的身体,然后将肢体逐步撕开。每一次的搅动和撕拧都让我有刺骨的痛,虽然打了麻药,我的躯体还是有知觉的。最后是用抽吸器不停的抽吸胎儿的躯体,我的心也跟着一起被绞碎,我知道,抽吸出来的将只是一堆的肉碎和血块。想到这些我又昏死过去了……醒时手术已经完成,这个小生命,已经活生生的被这最残忍的方式拽离了世界。
此事件中,这位同学在向其“婆家”解释无用后,又转向了自己母亲寻求精神支持。可得到她母亲的回应竟是:“还是男孩好,你以后就知道了。”让人讶异的是,她母亲本人也是同类经历的受害者。为了维护传宗接代的观念,受害者又变成了迫害者。
读完文章后,我坐立不安,夹杂着忧伤的恐惧感侵袭全身。由于和同学是老乡,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本人也曾面对首胎是女儿,被催生二胎男娃的经历(我们是双独,当时就符合二胎政策)。当年不但我方家人催,就连外戚们也旁敲侧击。而这些人中,女性亲戚居然占了大多数。
更让人觉得荒唐无比的是,竟有人举了“活人修坟”的事件。在二胎政策未放开之时,有些人为了生二胎,竟虚假报告女儿死亡、修坟,为了再博取生育指标。
类似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使我们压力重重。然而,在反复思量之后,我们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生不生,生男生女,与他人无关。现在回想这段往事,如果不是敬重生命、没有男尊女卑的概念,说不准也会慌忙备孕、B超验性别、直至堕胎等等糊涂事。
回顾这些经历,深刻认识了劣根文化的可怕之处,以及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何等的重要。有些无形的枷锁,让人在一念间,就可以不眨眼地绞杀尚在腹中的生命。
正如《清教徒的礼物》作者肯尼斯·霍博所说:“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一种思想以至于它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
有个女孩出生在荒凉的沙漠,三岁时被迫接受了割礼,十二岁被父亲以12头骆驼的价钱,卖给了六十岁的老头当妻子。为逃婚的过程中,她几乎命丧沙漠之中。抵住了重重考验之后,最终被伯乐相中,成为了世界超级名模,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华莉丝·迪里的人生故事,《沙漠之花》就是以其为原型拍摄的电影。
然而,这样的幸运者,在有些地方仍然凤毛麟角。前两天扇贝的新闻,索马里一名10岁的小女孩因被执行割礼,而流血过多死亡。
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用明晃晃的刀片执行割礼时的惨烈画面;更不敢面对,女孩在离开人世时,眼睛里的最后那束光,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令人愤怒的是,其父母丝毫没有悔改之意,而仅是略表遗憾。之后,又认为女孩只是去了上帝那儿。思想的紧箍咒,不仅能阻止腹中的胎儿呱呱落地,也能生杀活剥这世上的弱者。
如果有那么一天,这对父母突然明白了,这是怎样的一种虚妄。不知那时,他们将如何面对孩子已逝去的事实,以及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
这又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那个名词,集体无意识。它与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屿来做比方,岛屿日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因为潮来潮去才显露出来的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屿的最底层,作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典型如“人民圣殿教”自杀的惨剧,在那场事件中,共有913人喝了氰化物中毒身亡,其中包括276个儿童。
由此可见,人们在不觉察的情况下,能被集体意识控制,反过来却心甘情愿地守护它,加强被其控制的功效。为此,不惜牺牲他人、甚至是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并不处于那样的时代,或者那样落后的地方。然而,思想被钳制是无处不在的,灵魂被束缚也是悄无声息的。
以我自身为例,高中时曾因阅读“涉黄”书籍《红楼梦》,被家人视为不学无术,被各种声音斥责后,我放下了这本书。由于各种机缘,从此就再也没读过此书。不仅如此,看书的兴趣也被一定程度上打压了。
这种但凡与性沾边的事情,国人总是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于是,从学校到家庭,关于性的教育就缺失了,而各种歪门邪道的“变相教育”却自动补位了。因此带来了性犯罪、无性婚姻、不安全性行为、未婚堕胎等等恶果。
在国外的许多书籍中,性都被视为人最初的源动力。《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卡耐基将其视为婚姻的调和剂。甚至宣称:“离婚者的90%是由于性生活的毛病”。引用白而费尔特牧师的话:“许多人碍于情面不言语,甘做婚姻的文盲”。
《心静的力量》中,拿破仑·希尔将性视为宇宙最伟大的创造力。本质上,整个世界都是阴阳雌雄,连宇宙的基本组成分子也是电荷相反的粒子在不断互动。可见,我们错过了多少与之相关的正能量。
当然,性教育仅仅是一方面。更普遍的是中国式家长的表面谦虚,内里的极度自恋。总觉得任何事情,都比孩子更有经验,坚信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孩子不听话就是大逆不道。于是,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出现了,“孩子,你要乖乖,你要听话”。类似的话术从根本上扼杀了个人的反思、主动选择的能力。此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常常缺乏自信,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们依据自己万年不变的眼光,去指导孩子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没有比这更可笑,又更可悲事。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曾说:
“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
可我们如何辨识自己是不是随波逐流呢?
我以为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标准判定:
1、情绪为王
遇到不喜欢的人,任何声音我们都听不见;喜欢的人,说啥啥对。正中了《大学》的那句话:“故恶而知其美者,好而知其恶者,天下鲜矣”。生活中,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依自己好恶做判断,而非理性。
2、好下结论
不待人把话说完,就急于打断别人,拼死捍卫自己的观点、寸步不让。
3、先入为主
任何时候,都有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一切与其相抵触的,都被自己优先判定为谬误。
有了上述这些特征,基本可以判定为固守成规者,这类人最易于随波逐流。解决之法,其实古今中外的圣贤们都有了方法,比如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达利欧的:“极度开放,极度透明”;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大学》里的“身有所忿懥、好乐、恐惧、忧患,则心不得其正”等等,诸如此类。
其实,他们都共同讲述了一个既简单又极难做到的道理——归零心态。每时、每刻我们都应该省察自我,是否做到了不知道就不评论,全然诚实地面对现实、拥抱现实。在进化的这条路上,运用《原则》中,痛苦+反思=进步的公式,每日不间断地剔除旧观念,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不被他人的思想、自我的执着所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