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06-22 00:02 被阅读0次

己:在甲骨文中作曲绳之形,代表鸷击之鸟。

罗振玉、郭沫若曾据甲骨文中“笰”、“雉”、“叔”等含“己”符的诸种字形,释“己”为鸢之缴。罗氏之说云:“雉…今以卜辞考之,古文乃从夷。盖象以绳系矢而射,所谓缯缴者也。”

这一解释是可以信从的;不过根据商人将雉奉为神鸟、以褅礼祭之等迹象,可以进一步判断“雉”字中的“矢”形乃象征迅捷鸷击的神力。

这正如《释名·释兵》所说:“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又谓之箭,前进也。”

换言之,可把缴形之“己”理解为如矢之击。

关于“己”和鸷击之鸟的关联,今有以下三个旁证:

其一,《说文解字》释“鹳”云:“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可见古人认为鸟有射人的神力。

其二,《左传·文公七年》说:“穆伯娶于莒,曰戴己。”按莒人原姓嬴,是少皞挚的后代。《左传·隐公二年》正义引杜预《世族谱》:“莒,赢姓,少昊之后。”

《世本·氏姓篇》:“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

如果说少皞挚是鸷鸟的象征,那么,作为少皞挚的后代,莒人在后来改用己姓,应当出于崇拜鸷鸟的缘故。

姓己而以“戴己”为名,亦显然和古人关于戴干、戴辛的说法有相类似的用意。这也就是把“己”看作可戴之物,认为“己”代表了鸷鸟的神力。

其三,在金文中,“夷”字作“矢”、“己”相合之形——从矢从己。

这意味着“夷”有鸷击的神力。旧释夷字为“从大从弓”,这种解释不甚合理。因为“夷”字读若“尸”,从矢得声,而非从大或弓得声。《左传·昭公十七年》服虔注说“夷”、“雉”二字相通。这两个字便是同从“矢”声、同含“己”形之字。

《〈易·明夷〉序卦传》释“夷”为“伤”,《左传·隐公六年》杜预注释“夷”为“杀”,《国语·周语》贾逵注释“夷其宗庙”之“夷”为“毁”,又《释名》释“夷矛”之“夷”为“夷灭”:这些解释,都表明“夷”字原有击杀一义。

总之,十干中的“己”,是鸷击之鸟的象征。

《夏小正》说六月之象为“鹰始挚”,《说文解字》说“挚,击杀鸟也”。所以在商民族的历法中,己次于戊,代表六月。

这一判断还可以证诸“己”字的两种引申义:己以矢缴为表识,故“己”字又训为“纪”,意为“记识”、“治理”、“纲维”;“己”代表“鹰始挚”,故“己”字又训为“起”,意为“发步”、“飞”、“起发以出”。

相关文章

  • 悦己、阅己、越己、跃己

    前几天,一个朋友发了一条关于“悦己、越己”的朋友圈动态——“悦己”是愉悦自己的能力,“越己”是超越自己的能力边界。...

  • 无题5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个见 关键词,己。何为己? 己分为阳己与阴己,也可称为显己和隐己。 阳己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你。阴己...

  • 己弈己

    予以和,求学间,一年未及,然今之学期制,就轮回。悟其所感而有发。 彼之初也,目视之处皆称奇,浩浩之志盈于胸,汤汤其...

  • 不由己

    我们都身不由己 我们都心不由己 在意时不由己,忽略时不由己;喜悦时不由己,悲伤时不由己;烦躁时不由己,愤怒时不由己...

  • 阅己,悦己,越己!

    阳光灿烂,心情好好。每每看到冬日里这么饱暖的阳光,便无限感慨。有时候还忍不住偷乐几下。看来,“给你一片阳光。你就灿...

  • 阅己,越己,悦己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人生如同万里长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难免,抱怨的人会被困在原地,审视自己的人会获得重生。最好的...

  • 阅己 越己 悦己

    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 与人的交往方式,看待问题的方式,处理事务的方式…越发觉得自己无知可笑。 肆无忌惮的,会慢慢失...

  • 阅己越己悦己

    得到戴总赠送的一幅书法作品,是他爱人欧阳老师的近作。“阅己越己悦己”,这六个字所呈现的意境我非常喜欢。 书法形式是...

  • 阅己,越己,悦己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其实,不如意时,是命运给的长假,当有一天假期结束,人生才真正开始。 ...

  • 阅己、越己、悦己。

    阅己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视自己,审视自己,检阅自己,不断反思自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bx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