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都是我们把事做成最大的障碍;
我们要养成把事情做成的能力,把事做成的习惯,一旦确定下来的目标就拼尽全部能力去把他做成;
当然了,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开始进行刻意化的训练,一点点把做成的事变大变复杂;
比如说,我要早睡早起,那就立即把手机关机,躺着床上,哪怕是睡不着,也不做其他的事情,保持着睡觉的准备;每一天都告诉自己要早睡早起,然后每天晚上都比昨天早一点去做些动作,能够做到一天,就拥有了把事情做成了一次的能力,那同样的也可以把事情每天都k也去做成,一天一次的刻意训练,慢慢也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
比如说我要读书,立即拿出一本书,即使手边没有书,从手机里面翻出一本电子书去读,读完一页也就代表着今天读书这件事做成了,一天做成一次,当能够做出几百上千次之后,我们就能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拥有了自动读书的能力,因为读书也能自动帮我们其他能力赋能;
把事情做成,更直接简单的逻辑就是把一个又一个动作去做到,先有动作的积累,最后慢慢就有结果;
我们要把目标和做成事要做个区分,比如说我的目标是每月赚一万元,这只是个目标,或者说是把事做成的结果,把事做成更多的是关注中间一个又一个动作的完成;
要赚一万元,从销售的角度来说,我需要销售5万元,销售5万元,我大概需要成交20个客户,成交20个客户,我就需要去互动100个以上的客户,去问一下他们最近的需求;分解到最后我的销售动作就是互动100个客户,挖掘其可能的需求,达成销售;那把事情做成就是把100个互动客户的动作去达成;
当然,即使我去互动了100个客户,动作达成了,但不一定就一定能够实现5万的销售和1万的收入,因为它还涉及到客户的质量、互动的策略,甚至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那我们要想最后的目标达成,就一定要把100个客户的互动动作提前完成,或者是说提前做出预判,如果还是不能达成目标,这个时候就要有更多的应对预案,准备更多的行动方案以确保目标的达成;
影响把事情做成的因素有很多,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因素相对可控,但是我们之外的外界因素和他人因素却是无法控制的,这个时候怎么办?
核心的简单逻辑就是增加自己的可控性;比如说我们能够控制自己互动客户的数量、方法、策略,我们却无法控制客户的需求和选择,这个时候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我们只能把自己的互动拜访客户数量和质量去提升,才能确保目标的达成;
抱怨外界的变化是没有任何帮助,反过来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更是自我放松达不成目标的借口,这是我们做不成事的最大障碍点;
做成事的过程一定会遇到外界各种不可控的因素,但也是我们提升自我、自我查缺补漏的机会,困难的对立面就是自身应对能力的不足,也就是需要提升的部分;
我们为什么要刻意训练自己“把事情做成”的习惯,本质的目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信念,提升自己做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在未来做事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首先我们会有强大的信念,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一定能够把事做成的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