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前,我国数据管理的情况。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用人工的方式来管理数据,主要是用纸张来记录数据,用算盘或者一些简易的机械计算器来处理数据。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投入应用。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磁盘这些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的存储设备的,所以数据还是要存在纸带、卡片、磁带这些外部设备里,需要用的时候先把数据输入进计算机,然后再进行处理。
后来,进入60年代,出现了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的磁盘。这个时期的数据管理方式是,先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单独命名的数据文件,存在磁盘里,然后需要用的时候,按文件名称来访问数据。但是,数据文件里的数据是不具有共享性的。比如,我第一天的项目要用到A数据文件,第二天的项目要用到B数据文件,都是直接调取就可以;但是,第三天的项目要用到A数据文件中的一部分,还有B数据文件中的一部分,那么就需要把这些数据先组织成一个新的数据文件,然后再用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处理。这种非共享性,是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弊端。
而到了60年代后期,出现了数据库这种数据管理技术,解决了数据的共享性问题。相当于是,可以把所有的数据放在一个池子里,然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取用。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是把数据扔进池子就完了,还要把它们结构化,也就是要标记、描述数据的特征、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筛选出自己想用的数据。
世界上的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1960年开发出来的。后来,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IBM公司、Oracle公司、赛贝斯公司又陆续开发出了一些功能更加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并且把它们投入了商用。
那么在这个期间,我们国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入80年代后,各个产业领域发展迅猛,需要管理的数据也飞速增加,所以对数据库的需求很大。但是,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确实没有什么技术经验,也没有什么人专门做数据库研发。所以一些有这方面需求的公司只能自己去沟通,进口国外的数据库。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增长呈现“井喷”的速度,对数据库的需求全面爆发。同时,我们的信息技术市场环境也开始不一样了,美国一批做数据库产品的科技公司,开始组团进入中国。就这样,在供需两旺的形势下,我国的数据库市场很快就被美国的数据库公司们占领。根据1997年的统计,中国每年要花50亿元购买国外数据库,而且以25%的速度增长。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之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