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劲…”
走出电影院,我无意识的低喃,尚没有弄清楚是不是自己真的想抒发的,就凭感觉将两个贬低性的字眼吐露出来。同行的人惊讶的看着我:“我觉得还不错呀,你这审美还挺……挺有内涵的。”
我笑了笑,没有再说话。
我知道自己的品味,有时候挺畸形的,所以她连“奇怪”两个字,都不会说出口。
我突然想起自己从一开始决定这个晚上看电影的时候,就不太倾向这部电影的心态。原本,我是想要看《绿皮书》的,奈何没有更合适的时间点。
校园的题材,太多了,多到让白发苍苍的老妪都忘不了自己粗衣布衫却清傻可人的模样——是时间走的太快了吧。地球存在的太长,生命延续的太久,让整个社会在一丝一毫中不知不觉沾染上了怀旧。
因为好像大多数生命,不是在后悔,就是在怀念。他们在《前任》中找前任的影子,在《致青春》中缅怀自己的青春,因为未来并不可期,他们选择从前。
所以校园电影,在我这里一直都是虚妄,比仙侠还要不切实际。(或许暂时应该除去《悲伤逆流成河》)
因为没有什么值得缅怀的,也没有什么需要后悔的,在我尚且不算漫长的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求学生涯有我百分之八十五的苦河。
回到电影吧。
与其说我不喜欢《老师好》这部电影,不如说,这不符合我认知里的青春。我翻看着网络上的评价,清一色的好评,只有寥寥可数的抱怨,其中一个,我记得是这样说的:谁的青春是这样的?
谁的青春是这样的。
是啊,对有些人来讲,青春并不是这样的:
除了繁重的学业和老师的逆耳忠言,再没有什么让人不能逃避的苦难,孩子就是孩子啊……干净的孩子,受不得污染,即使有一点点的杂质,也会很快整洁;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冒着什么样的风险也为着孩子的老师,整个青春,完完整整地诠释着青春。
人心的难测,它一点都没有告诉我。
太渲染了。
这部电影仿佛在极力的渲染人性的道德,职业的高尚,努力的用人性快要缺失的一面去渲染一份珍贵的青春。
有人说,青春不仅仅只有堕胎和恋爱,这样的青春才叫青春。我却像在看一部杜撰到没有逻辑的小说,食之无味,冷眼旁观;直到最后鸣谢,我看到屏幕上打着“感谢王海先生描述大量的故事素材”,我才相信,是真的有人拥有过这样的青春。
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好笑。
曾几何时,怀揣着信仰,宣告“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解”,而猛一瞬间才发现,自己早已不信任阳光了。
我不相信苗老师为了刘昊捐出一个月的工资;我不相信学生们在每个每个晚自习集体帮老师找寻丢失的自行车;我不相信苗老师无偿给所有认识不认识的孩子补课;我不相信一个高三的小姑娘简简单单冲到县委为老师辩解在路上出了车祸还轻易的原谅。
原来不是虐在找自己,而是自己在找虐。
从进入电影院起,我的周遭就泛起一层奇异的雾膜:别人笑,我难笑,别人哭,我也无哭,除了那一缕缕平静的哀忧,情绪淡的像没有情绪一样。
恰巧刚和老孙讨论过这个话题,她说:
“其实情绪没有大的起伏,是好事。”
“并不,我还是喜欢那个神经兮兮的自己。”
直到这一刻我才发现,我是真的变了。最近一次的大喜,还是不久前偶遇到的大学老师。
当时大花儿就在我身边,看我几乎快脱离常态的模样她好笑:“有那么开心吗?”
我这才稍稍平静了一下,点点头:“我开心,一是遇到了学校里最可爱的老师,二是那个可爱的老师现在依旧可爱。”
“好吧好吧,”大花儿眯着眼睛笑,“你开心就好。”
我想,我是久违地找到一点点从前的自己了,就像再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还是孩子,再长的人生,在老师面前,我还是稚嫩的学生。
多少次我觉得应该找回从前的自己,可疲惫的情绪连找都不愿找寻。
这又想起生日那天和老郑吃饭,他突然问我:“你有心事吗?”
我愣一愣,感觉莫名其妙:“没有啊,为什么这么问?”
“看你安安静静的都不说话,也没事情要和我说。”
我这才回忆起,以往我们两个在一起,都是我在不停的说,他在安静的听,偶尔插进一两嘴给我提提建议。而如今,我都没有一丝丝长篇大论的欲望。
短短两年,我曾经满的快要溢出来的感性,已经通通被狗吃了。
过满则亏,物极必反,古人诚不我欺。
无论沟壑深浅,人只要经历了他眼下最不愿接受的事情,无论过不过的去,他都一定会有所改变。
我想,我应该是怨的吧,可是,我连“怨”都感知不到了。
情绪比经历还要懈怠,沉睡乃至不愿翻身。
从夜路往回走,刚过了春分的降温,还是有点点不愿忍受的凉飕飕,吹的人五感清灵。触到许久未邀约的灵魂混浊又沉重,长长一声叹息,说服自己好久才提起笔,一柱香间,才感觉稍稍清澈了些。
仔细想想,可能是自己情绪的临界点改变了,才会对这样那样的电影情节无感。我在想我是不是应该关机重启了,格式化会有副作用吗?又或者,已经无法再初始化了……
只希望那个不久后的远行,能让一群我中最个莫名其妙的那个,彻底清零。
情绪无法泛滥,这段话也曾深深地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