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我的五维深度客户,我将所学的五维知识,适当运用在和女儿的相处上,经常我会看到两个自己。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我能看到两个不同反应的我,我会下意识去思考和选择,如何去对待女儿,我在倾听自己的声音,我看到了透亮的自己,我发现了善于思考的自己,我看到了那张充满期待和魅力的小脸蛋。
1、相信的力量
我喜欢给女儿买贴纸书,每一页都有一个小故事,把小贴纸贴到适当的位置,让整个故事显得完整。最开始,我是带着女儿读每页的故事,告诉女儿从哪里撕贴纸,贴到哪里,让她熟悉贴纸书。慢慢地,女儿是十足的读者,我会邀请女儿给我讲故事。“这是什么呀,讲的什么故事啊,要贴上什么哪张贴纸才完整啊,妈妈该怎么做啊”,女儿找不到合适的贴纸,会特别着急,我会引导她拆解分析,去寻找她认为恰当的小贴纸。
贴错了,有时候我不忍不住想撕下来,让她重新去寻找正确的贴纸,但是我忍住了,不评判,而是欣赏她的创意,因为她的创意和思考更美丽。
我带女儿上了24节亲子课,最开始的目的是为托班做准备,最开始她一进入有很多小朋友的环境会哭得厉害,我焦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好好的,就她这样,我花时间陪她上课,她还这样,我生气,焦虑,我是清醒的,“允许各种事情的发生,接受现实”。
在亲子课上,她会找到好玩的玩具,她会和老师互动,她会找到和她有缘的小朋友,她可以不乐意,她可以生气,她可以调皮捣蛋,我对女儿少了对结果的追求,多了允许,我感受到了她喜欢的快乐。
我相信她能做到,我相信她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我觉察自己,我倾听孩子的声音,女儿竟然也超乎我的想象,很快适应了早托班的生活。针对在亲子课上的表现,老师们都会觉得,她一定会哭闹得特别厉害,然而她寻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2、关注孩子情绪
孩子玩得正开心,突然间很生气的丢玩具,曾经我会严厉批评:你为什么这个样子。在游乐场,我非常希望她和其他小朋友玩,当看到她向走进她的哥哥姐姐挥手说:不要哥哥,不要姐姐时,曾经我会上政治课:你要学会交朋友啊,你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啊,这样你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而学了教练之后,我会去关注孩子的情绪。
结合管理者小我的表现,我分析父母的小我表现:
A、看不清父母的角色:我们可以陪伴,我们可以引导,我们可以讲道理,但是我们不要强加、不要指责
B、遇到问题时急躁:孩子不吃饭,急躁,孩子不准点睡觉,急躁,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规划走,急躁
C、孩子如果有差错,责怪,让孩子丧失自信:孩子不会穿鞋,就赶紧给孩子穿上,孩子自己吃饭时撒了一点,赶紧给孩子喂饭......让孩子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
D、信息太多,不清晰,责怪孩子完成不好:宝宝,你把玩具放回原处,去洗手,吃饭。等父母一转身,发现孩子还在原地没动,一下暴怒,责怪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反思自己,又是放玩具、又是洗手、又是吃饭,是信息太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就索性不做
E、争抢好胜:一聚会,爸爸就会很骄傲的让女儿背诗,一岁十个月,背三十首唐诗,令他骄傲不已,他希望女儿能展示,给他挣足面子,但女儿从未让他如愿,闭嘴不理。父母的期待非常美好,尊重孩子的意愿也非常重要,不要把父母的面子、父母的期待放在首位。
现在女儿再“莫名”哭泣,我会允许她有她的小情绪,而不是暴跳如雷:哭什么哭,好烦啊。而是允许一切的发生,关注情绪背后的真相。
3、3F倾听
平时和女儿沟通,我没有把她当成孩子,就是平等的对话,我会告诉我真实的反应,比如:妈妈现在觉得很难过,妈妈很生气......
和孩子做好沟通两件事:听和问,听孩子说,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倾听是一项修炼,运用3F倾听,先听事实,带着同理心去感受,然后听背后的意图
先听事实:宝宝你哭了,你为什么哭呀
再去感受:妈妈感觉到你非常伤心,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听背后的意图:宝宝是希望妈妈就在你身边陪你玩,是吗?听到TA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图、信念、需求
3F倾听,以孩子为中心,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听过这种倾听,我发现孩子的无理取闹都是有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敢表达或者不会表达,或者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表达
父母是一场修行,而在这场修行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