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头”之一“初读,感知内容”
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故事:有一天秦观去巴掌大的园子里散步,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那里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菜花,他一时兴起多走了几步,走过东岗,听到黄莺在歌唱,看到燕子在飞舞,蝴蝶忙着采蜜。于是他随即赋诗一首:“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没想到信手拈来的一首小词竟流传到近一千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故事给了大家什么启发?
生:这首词述平常事、绘平常景,但却质朴生动。
生:这首词如一阵清风拂面,让人心清气爽。
师:对,今天我们走近另一位文学大家汪曾祺,他的文章如秦观的词一样平淡、家常、自然,读来却意味无穷,而且巧的是汪曾祺和秦观是老乡——都是高邮人。有人说:“高邮第一出名的是秦观,第二出名的是汪曾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
生充满期待。
师:谁来完善一下汪曾祺的个人名片?
生: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生: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生:汪曾祺代表作品:小说有《受戒》、《大淖纪事》等;散文有《人间草木》、《逝水》、《蒲桥集》等。
师:我们今天学的是《昆明的雨》,这个题目,很明显,题眼是什么?
生:雨。
师:我们知道昆明被誉为春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有许多代表性的景点,像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滇池,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等,可写可回忆的很多,可是作者画昆明,写昆明,却没有立足于昆明的标志性景点,为何他偏偏独爱昆明的雨呢?
生:因为昆明的雨很独特。
师:对,那么昆明的雨有什么魅力呢?
生:明亮的、丰满的。
生: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师:对,作者深爱着昆明的雨,请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5段。
师配乐读,生静静听。
师:通过听读,采访一下大家,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介绍昆明的雨,我们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呢?
生:语言如大白话,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
生:我们要读得轻松愉悦。
师:“明亮的、丰满的”要读得?
生:明丽畅快。
师:而“使人动情的”要读得?
生:深情,因为词句中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师: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这两段所浸润的作者的情感。
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说昆明的雨是使人动情的呢?
生:因为雨中之物。
生:因为雨中之人。
生:因为雨中之事。
师:文章中描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生:仙人掌、菌子。
生:杨梅,缅桂花。
生:还有木香花 。
师:文章中写了哪些人?
生:苗族女孩子、房东母女。
生:朋友德熙。
师:文章中写了哪些事?
生:房东母女送花给房客。
生: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
“微镜头”之二“品读,体悟情感”
师:作者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5月19日,此时汪老先生已经65岁,离开昆明时是1948年的春天,时隔30多年,作者对过往的生活景象,包括所食之物、所经之事、所见之人,难以忘怀,所以在写昆明的雨季和雨季中的景物,也都语含深情。那么作者是如何写雨中的物、事、人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作批注。
自主品读----全班交流。
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的批注,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很不错。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仙人掌。作者用直白平淡的语言具体介绍了昆明关于仙人掌的地方习俗,对第一段画中的文字做了详细解释。
生:写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则体现了昆明雨季长,雨水丰足,空气湿润,照应了昆明雨的“丰满、浓绿”特点。
师:作者的赞美之情也融汇在字里行间,你说说看?
生:“我确实亲眼看见”。
师: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的惊叹之情。
生:“极肥大”,写出了作者的赞美和惊讶。
师:你试着读一读,读出这种赞美、惊讶、惊叹之情。
生:读得有滋有味。
师:继续交流。
生:菌子,强调菌子极多,并细细介绍了五种菌子的形、色、味,甚至还插入了趣闻,及菌子的炒法。
生:文章的语言口语化浓厚,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有淡淡的幽默,读起来十分生动有趣。
生:标点符号也十分耐人寻味。
师:哪句话的标点让你读出了别样的味道?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中“滑,嫩,鲜,香,”四个逗号写出了菌子的好吃。
师:我们比较着读一读,老师把这句改为“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大家再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滑,嫩,鲜,香”,一字一顿,给人留有感受的空间,让人充分想象牛肝菌的”很好吃“。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一个人夹起一块牛肝菌,放入口中,边嚼着,边不停地陶醉着,口里还慢吞吞地说着“滑”“嫩”“鲜”“香”,一副沉醉在美食中的样子。
师:一个逗号,让我们浮想联翩。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女作家王安忆说:“汪曾祺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不信,我们再看对干巴菌的描写,那就更有趣了。
生:“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大贬”干巴菌,运用比喻、反问突出它的丑。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读得很平淡。
师:同学们重读“这种东西”,用降调读,“也能吃”用升降读,再试试。
生:读出了难以置信的味道。
师:我们还可以在“这种东西”和“也能吃”之间停顿一下,都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对牛肝菌能吃的“怀疑”。
生:读出了对牛肝菌外形的“嫌弃”。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师:对,欲扬先抑,开始先“大贬”干巴菌,用比喻,反问突出它的丑,而后话锋一转,开始写干巴菌的美味,行云流水。“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读出标点符号的妙处。
生自由读。
生: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对比的情感还不强烈。我们加上一个字,“哇,这东西这么好吃?!”再读。
生:“这么好吃”读出了惊喜之情。
师: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对比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盛赞。作者多年的记忆尤甚,可见他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深。
师:一字一词,一标一点,都见作者对昆明的深情怀念啊!继续交流。
生:景物还写了杨梅。
师:说说你的批注。
生:首先描写了卖杨梅的女孩子,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子的娇美,侧面写出了昆明雨的柔和。
师:是啊,画面清新、美好,有民族风情。
生:接着又写杨梅,介绍了杨梅的形、色、味。
师:朗读时,杨梅的特点要重读,要读出赞叹和自豪之情。
生:“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读得声情并茂。
师:读得真好,那种赞叹之情读了出来。再读“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自豪之情便呼之欲出了。
生自由读---齐读。
师:同学们都走近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已经能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情对话了,继续交流。
生:缅桂花。第九段写房东母女,写他们送缅桂花给房客。
生:首先写了缅桂花名字的由来,并与别处的名字对比。
生:接着写昆明的缅桂花是大树,描写“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营造出一种美。可见其繁茂,也与昆明的雨是分不开的,又照应了前文雨的特点。
生:写母女送缅桂花,“七寸盘子,里面满满的缅桂花!”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也可见母女的大方。
师:本段最后一句“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说一半,留一半,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富有余味,语速要慢、要饱含深情。
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请用这个格式表达“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 ”。
生: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满满的感动和喜悦。
生: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作者对房东母女的热心和体贴所感动。
生: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之情。
生: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对昆明浓浓的怀念。
师:继续交流。
生:第10段写作者在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生:这一段作者在细细地描述中,渲染出了一种闲适、宁静、平和的意境,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致。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平淡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
师:是啊,作者用平淡的语调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
生:后文“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遮”“爬”生动地写出了木香的茂盛,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最美的是“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这里采用细致的景物描写,也很切合作者的心境。
师:作者的心此时不也是被他那复杂的心绪浸透了。“莲花池”、“小酒店”、“绿釉的土磁杯”、院子里的鸡、还有那棵大木香花,作者用极为平淡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安宁、平和的画面,语言如“水洗过的白石头,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生顿悟。
师: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这篇散文的魅力。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吧?
生:平淡而有味。
师:具体说说?
生:平淡体现在直白、平和、白描、口语化。
生:有味体现在拉家常、亲切、生活味、幽默、有情感、有意境。
师:对啊,读汪老的文章,就好像是与一位智慧的老者话家常,朴实无华的文章中的“常物”,却体现了一种生活味儿,细细品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昆明的难忘与思念,字字句句都是浓浓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赞美与难忘,淡而悠远,让人回味无穷!
“微镜头”之三“拓展,学以致用”
师: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曾这样评价:“汪曾棋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汪老先生的散文也是这样,都是采用“独特的口语化”语言,用最朴素最常见的文字。在他的作品中,你甚至很难找到生僻的字,但一经他的组合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气。是娓娓的道来,是细细的评说,有一种情致,有一种韵味。看似平淡的语言,可是读来,你却无法平静,这是真正的艺术享受。
生默默点头。
师:通过品读,我们发现文中的物是寻常之物、人是平常之人、事是日常之事,这亦是汪曾祺作品值得品味之处。作者以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他在《蒲桥集》自序中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汪老文章中的金句。
生: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人间草木》
生: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彩云聚散》
生: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做饭》
师: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幽默地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我们读完《昆明的雨》,就会发现这一评价相当精确,大家看,汪老能将这么多繁杂的事物集中在一篇文章里,得益于他的精巧构思,他以“雨”为线索,写雨中的物、雨中的人、雨中的事,实现了“形散神聚”,他以直白平和的语言把日常生活写出了滋味,写出了意境,写出了诗意。
生点头示意。
师:“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作者在昆明生活了七年,在昆明读大学,在昆明结识终生的伴侣,在昆明度过了自己最青葱的岁月。作者深爱着昆明的雨,深深怀念着昆明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读了、赏了、品了,希望大家也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关注常见的凡人小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希望我们也能像汪曾祺老先生一样有滋有味深情的活着。
师:请以“日常之美”为题,选择生活中的物、事、人,写300字的片段。
生写作---展示。
生:又是一个下雨的周末,但我不讨厌下雨,因为每一滴雨都是上天的恩赐,滋润着万物。只是,下雨的时候,家里常犯“闷”,走一走更好吧!打开门,撑起一把伞沿着路走。雨鞋踏过小水洼,溅起几滴水珠。细雨如网织在伞外。凉风吹拂着新叶,透过新叶,隐隐约约看见许些粉红。走近些,便闻到了一股清香,原来是莲花呀!可能是由于下雨天,水变得有些浑浊,污泥若隐若现。我不禁皱了皱眉头,莲花怎么长在这种地方啊?转眼看见白中透红、妖而不艳的莲花,依然在水中挺立着,不受影响。对!莲花就是这样,尽管生长环境不好,但却保持着自己的纯白之美,不受淤泥的污染。清香远溢,令人遐想其中。正如古人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自评自悟】
《昆明的雨》在语言、情感和写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语言;恬淡、欣赏、热爱生活的心境;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过:““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与之对应,阅读散文一要理清思路,二要品味语言,三要感悟情愫。所以我将“理清思路”定为第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取概括信息,明确文章思路。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从用词、表现手法和标点符号等多个角度,尤其是用改换标点符号的方法,品读“平淡”的语言,读出《昆明的雨》的野趣、意味和情味,充分体悟汪曾祺散文“用语云淡风轻,诗意非比寻常”的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