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入围柏林主竞赛的电影《隐入尘烟》,在豆瓣以8.4分的评分获得了今年国产电影的最高分。
影片讲述的是西北农村,两个无父无母的被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地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活在贫寒尘土上的农民马有铁,守着一头驴过日子。另一个是患有隐疾被人耻笑的曹贵英,她一条腿瘸了,干不了重力活,还不分时间场合的小便失禁,后经哥哥嫂子的“安排”,与马有铁结婚了。
婚后,他们一起田间劳作、一起建造自己的家。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两人依旧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让这掉落在贫瘠之地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希望之果。
当生活燃起了希望时,命运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生病的贵英去田头给马有铁送饭,一时头晕掉进河里淹死了。
有一部分人看完这部电影说:“现在哪有这种故事,这是不是故意卖惨,为了博取观众的同情。”
董宇辉则说:“说卖惨的人,可能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太远了!”
那么这部影片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1、未经历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只是我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2、你所见到的苦,不只是苦,而应该自我反思——现下丰富的生活来之不易。
……
影片中的他们就像《世界上所有的沙子》一书中的沙子一样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他们隐入尘烟,随风而逝了。
在这本书中,贾行家从九个角度带我们重新看世界。本书是他在得到App开的一个音频专栏——“文化参考”中,选取了关于文化、历史、生活、文艺和当下问题的九场对话制作而成的。
这些对话,既有社会思想、历史钩沉、人物解读,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
通过本书,你可以多维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留于表面的去评价或批评一个人,或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人;
通过本书,你会反思自己的人生,你会更能体谅和理解他人。
通过思考,你能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保留内心的一小块柔软之地。
你我皆是这世间的一粒沙子,你又是哪粒沙?现在漂浮在何处?又将会在何处扎根呢?让我们跟着贾行家一起来看看那些沙子背后不为人知秘密吧!
01被漠视的杀马特
2017年,纪录片导演李一凡,拍摄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被人已经淡忘的群体——杀马特。
就这样一个被带有偏见和被漠视的群体呈现在了大众眼前。
20世纪80年代流行男青年烫头、留长发、穿花衬衫和夸张的喇叭裤。
当大家看到他们浮夸的外表和不同寻常的举动时,都投来鄙视的眼光,把他们当成堕落的流氓。
当时的喇叭裤在当时被定义为流氓服饰,吉他也被定义为流氓乐器。
老师们时常扮演拯救者,在校门口拿着剪刀拦截留长头发的男生。
现在的杀马特集中在沿海出口加工工业区,他们的主体是“95后”第二代农民工,几乎都有留守儿童的经历。
李一凡得知,他们之所以留那种怪异的头发其实是想给自己一点勇气,打扮得像个坏小孩,这样就不会被人欺负了。有个女孩还说,她顶着奇怪的头发,只是想有人关心她,哪怕路人过来说她这个头发太丑了,她都会觉得温暖,感到被人关心了。
看完纪录片,才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你想象中精彩的杀马特,而是生命极其贫乏的杀马特。
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看到一个人有异于常人的表现时,就会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他们。至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就不会去了解,也不会在乎。
了解了杀马特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02躺平的三和青年
2018年,日本NHK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丰和研究生林凯玄历时半年,完成了一部纪实图书——《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三和青年就和现在的“躺平族”一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时选择“一躺了之”。
他们身处深圳三和,相互影响,共同产生了轻度的抵触情绪。他们犹如这尘世间的一粒粒沙子,被风带到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扎堆团聚在了一起。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整天混吃等死,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不得已才去打一天报酬日结的零工。他们身陷这个边缘地带,既没法融入城市,也不打算回乡,就这么毫无意义地整天晃荡。
他们彼此提醒:离开了三和,就得抛弃这种“轻松”“闲适”的“享受”,去过“苦日子”啦。
当有人组织让他们学技术时,他们说:“学技术得先交学费,没钱谁教你?要是当学徒,不发工资我们活不下去。”反正就是找各种借口来推脱,不肯离开他们所认为的“舒适区”。
从三和青年身上,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待在自认为的舒适区,不肯跨越眼前的困难,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推脱。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这个社会的不公、自己的运气不好,而从不反思自己是否有努力想办法改变现状,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03聚光灯下的网红
2014年,庞麦郎以一首《我的滑板鞋》,成为了一名网络红人。
只是他本人实在没什么音乐和表演天赋,爆红后演艺事业一路下滑,最后被经纪公司放弃。
他喜欢编造自己的经历,明明生于陕西汉中的农家,他非要操着陕西普通话说自己是台湾人,在英国学的音乐,还把年龄改小了11岁。
2021年3月,庞麦郎的经纪人证明,他因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被强制送进了精神病院治疗。
网络发展飞速的时代,以前“15分钟”可以让人记住一个人,并迅速成为网络红人。庞麦郎就是站在这个风口上飞起来的。
而在如今短视频火爆的当下,普通人只需要15秒,就能抓准这个精准流量,被推向半空,红极一时。但是如何再往上走,或如何安全着落,就得看个人的造化了。
庞麦郎自认为自己是有才华的,想被世人认可、接受,还想获得一点名气、虚荣和钱财。但网络上的人,只想通过指尖一动,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去,哪里管你是否会受伤。因此当他们挖掘出庞麦郎的隐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曝光、无情地踩踏。
韩国哲学家韩炳哲说:“如今,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作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盲目,以及与之相伴的麻木即构成了当下的危机。”
在网络空间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了,他们只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时为了博眼球、抓流量,无底线曝光人家的隐私,成功地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他们甚至有时用互相辱骂和约架来制造流量,获得的利益比庞麦郎高成百上千倍。
通过庞麦郎的曝红后又重重地跌入地面,你有何感想?
写在最后:
作者在书中写道:“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自有一种风度。这些历经时间之事、磨洗事物之时,其中有暗自涌动的天命,宏伟雍容的呼吸。时间从不急近,急迫的是我们;世界并不残酷,残酷的是我们的无知,以及对无知的容忍和放任。”
你我皆是这世间的一粒沙子,当我们还是新的沙粒时,就像初生犊不畏虎般是锋利地、锐利地,无所畏惧;当我们经历了这世间的风吹雨晒、百般蹂躏后,内心已经柔软了许多,不再针锋相对、睚眦必报了,就如这陈旧的沙粒接近圆形,以此来抵御这世间的风雨。
当风再次扬起时,作为沙子的我们最后总会落在世界上几个固定的低处,形成盆地、漠和海滩,之后下落压紧,变成岩石。
而在到达归属之前的此时此刻,我们是风中流转的飞沙,我们正锋利,我们会去哪儿?我们又会在哪儿落脚,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世界,寻一处适合自己的落脚处,笑看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