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老城
八月底从河西走廊游荡回来,没消停几天,接着九月初又去了新疆喀什。西部,几乎每年都要去一回。这似乎已经成了我的嗜好。有朋友问我:你就是那地方的人,那里有什么好逛的?我在西部生活了四十年,对于茫茫戈壁和耀眼的雪山,还有那清澈的河水,总是割舍不下。
甘肃和新疆似乎永远都是我心中的圣地。
喀什大约最能代表南疆文化了。在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教文化中,最能体现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就是噶尔老城。我先后三次来到喀什,但每一次到喀什都要进入噶尔老城看看。这是一座占地面积约4.25平方千米,城内分布着20余条街巷,有二千多住户,共一万多人,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教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老城完全以黄土泥巴墙为主色调,有四合院式建筑,也有二层或三层开檐歇山式建筑,里面层楼复阁,庭院幽深,街巷纵横交错,建筑高低错落。民居大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大部分民居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我第一次进入老城时,由导游古丽陪同,对于拐弯抹角的胡同,很快就迷失方向。维吾尔族居民依然如故地在这里平静的生活着。许多老人在自家门前做手工制作,有冬不拉、水桶、水瓢等五花八门的日用品。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陕西韩城的党家村村民和喀什的噶尔老城的居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外来文化的打扰,更没有商业化的气息,完全保持着随遇而安的原始生活状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历史记忆。一个汉文化圣地和一个伊斯兰教文化圣地在穿越时空中回到原点。党家村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黄土塬下,有几分隐蔽;噶尔老城建在高地上,山墙和民居融为一体,与外界泾渭分明;党家村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砖塔高耸,贞节牌坊独树一帜。尽管村落建在塬下,一旦发生战争或匪患,塬上的应急处置设施马上派上用场。村民们迅速转移到塬上,关闭城门,将城墙上架起的火炮瞄准塬下,真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看一隅而知天下。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伊斯兰教建筑就地取材,简约实用,土坯或夯土都是当地最实用的材料。在偏远的西域,在古丝绸之路南段的喀什老城,传承着伊斯兰教文化的精髓。对于它的存在也许是一种偶然,维吾尔族群众在生活中创造了美。这是欧罗巴人种及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的结晶。想探寻神秘的面纱,只有走进街巷,望着微笑的表情,才会觉得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汉文化简单得多。难怪阿凡提骑着一头小毛驴就能在中亚周游世界。我走遍喀什的大街小巷,即使离开南疆以后,噶尔老城的印象依旧那么清晰。当许多城市中的历史遗迹被拆除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不伦不类的高楼大厦。但城市的灵魂消失了,美好的记忆迷失了,城市的色彩暗淡了。因为西安有了大雁塔才有一张可怜的城市名片,北京有了故宫博物院才有了城市的底蕴,杭州西湖有了六和塔才有了韵味,吐鲁番有了高昌故城才显得沧桑……试想,如果与我们相濡以沫的城市什么都没有留下,只剩下高楼耸立的街道,那这座城市也无非是一个空壳,没有历史记忆,没有斑斓的色彩,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或空空荡荡。
噶尔老城是喀什人心中的圣殿。老城老地方,原汁原味,永远都是喀什的一个印记。
2013年9月当我驾车再一次来到喀什,计划次日西去红其拉甫,用下午的时间去看看噶尔老城。想不到噶尔老城被拆得面目全非,与我六年前见过的老城大相径庭。街巷中的居民已经差不多搬迁完毕,剩下一座废弃的空城。这时候怎么看噶尔老城都像一个被遗弃的贫民窟!我有些纳闷,噶尔老城为什么要拆迁?这时走过来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我向他打问情况,他笑嘻嘻地告诉我说,由于年久失修,整体环境差,设施落后,政府要重新改造噶尔老城。嘿嘿,两年后再来看噶尔老城的变化!我无奈地离开噶尔老城,去清真寺和大巴扎游荡。整个下午心里都空虚寂寞,没有噶尔老城的喀什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两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来到喀什。地处喀什城区中心的噶尔老城让我魂牵梦绕。远远望去,翻新后的噶尔老城鹤立鸡群,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新城。从整体看上去老城的轮廓和规模犹在,但外墙已经面目全非。我买一张30元的门票,急切地登上了老城。顺着城墙进入城中。一座座民居整齐地排列着,完全是崭新的建筑。原先的土坯房换成了全新的红砖房,陈旧的土黄色变成了新版的土黄色。走进一户紧靠城墙边上的人家,里面的装饰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全是木制结构的阁楼,奢华得让人以为这是宫殿。里面为开放式三层楼房,从一层到顶层都是采用木板材料,雕梁画栋,油漆后靓丽无比。室内采用了新颖的灯具。围绕着城墙一侧的民居建筑的一楼几乎都成了商业门店,私家小轿车顺着城墙根都开了进来,与新款老城门当户对了。噶尔老城的商业环境正在逐渐形成,将成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多功能街区。城东门的外围也修建了一些亭台楼榭,开辟了绿化带和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这一切变化,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视,也足够证明维吾尔族群众正过着富裕的生活。事实上,噶尔老城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噶尔新城。城中的居民兴许正沉浸在回迁的喜悦当中,生活环境改变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我以为噶尔老城在恢复老城的原有形态和建筑风貌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在原址上重建或翻新的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尊重民俗民风,一户一设计,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保持原有的风貌……
一座土黄色的近乎于“活化石”的博物馆消失了……
夜走格尔木
傍晚在若羌坐上了去青海格尔木的长途客车。为了这一趟夜班车,我费了不少周折。过去南疆铁路由阿克苏延伸至喀什后,现在又通至和田,向东又延续了520千米。当然我要体验一下乘坐南疆铁路的新感受,感受一下沿途的风景。这是我要乘火车东去的第一个原因。其次是我曾走遍新疆大地的主要通道,惟一由若羌至青海芒崖的G315线没有走过,正好又要去格尔木,顺道。我曾两次驾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是2011年7月由西藏阿里南线至狮泉河,再由日土翻越界山达坂至新疆叶城,由叶城驶入沙漠公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向东奔弛,沿途经过皮山、墨玉、和田、于田、且末、若羌、尉犁等地,最后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端边缘最大的城市库尔勒。第二次是2013年9月,我开车由西藏阿里北线至狮泉河,由日土翻越昆仑山到新疆叶城后,由叶城西去驶入沙漠公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向西北奔去,沿途经过泽普、莎车、英吉莎、疏勒和喀什,由喀什西去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游荡了红其拉甫后,接着返回喀什,由喀什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向北驰骋,沿途经过阿图什、巴楚、阿瓦提、阿克苏、拜城、库车、轮台等地,最后到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库尔勒。前后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库尔勒为坐标,形成了一个圆圈,完成了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旅。
乘火车到和田后,在玉石之城住一宿。次日乘大巴车至且末。和田距离且末600千米。路上走走停停,经过几次公安检查后,到且末已经是天麻麻黑了。南疆的公路交通都是分段进行的,没有直达若羌或到格尔木的长途客车。
第三日早晨乘且末至若羌的长途客车。沿途大片的胡杨让我兴致勃勃。正好大巴车在半途中接受公安检查,在此停留了二十几分钟。我趁着空隙在胡杨林中拍摄。胡杨还没有泛黄,但它的神奇姿态让我迷恋。下午三点到达若羌。赶紧买一张晚上7点开往格尔木的大巴卧铺车票。每天一班,全程1000千米。
傍晚时分若羌依旧阳光灿烂,火辣辣的太阳让人无处藏身。长途客车驶入G315国道后向东北方向前进。沙漠公路已经陈旧,许多地段出现裂缝。G315线上重型汽车频繁出入,这大约是沙漠公路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国道南侧是耀眼的阿尔金山,北侧是一往无际的沙漠。八点多到米兰镇。米兰,又称磨郎、密阮,位于若羌县城的东北处,直线距离约70千米。不远处的米兰河在阿尔金山的映衬下闪烁着一丝蔚蓝。路两旁有许多饭店和汽车修理厂,还有一座加油站。饭店门前停满了载货的大型汽车。这里是兵团第二师36团所在地。米兰出产的若羌红枣很有名气。最著名的米兰古城遗址位于米兰镇的东部。由于河道改道,风沙侵蚀的原因,现已成一片覆盖着细沙粒的荒漠。米兰古城遗址是一组不同年代的跨文化遗址群,其中有鄯善国伊循城遗址,汉代屯田,唐代古戍堡遗址等。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国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楼兰王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一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汉即派一司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时,此地为吐蕃所占,古堡即为吐蕃修建的一座军事堡垒。
米兰曾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的一个古代重镇,坐落于丝绸之路上罗布泊与阿尔金山脉的交汇处。它是丝绸之路上进出中亚的重要通道。商队为了避免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往往会选择从米兰南北两边绕过。
19世纪,英国人斯坦因曾在此地进行发掘,盗走了塑像、壁画等大批文物。
十点多天色已经黑暗下来,大巴车在伊吞布拉克镇停留了十几分钟。依呑布拉克镇地处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四省区交界处。315国道横贯全境,是若羌县的东南大门,西距若羌县城256千米。外面风大,气温低,裹着冲锋衣也直打哆嗦。
汽车在黑夜中行驶着,我躺在卧铺上迷迷糊糊地感受到,这时候差不多已经进入青海省境内了。凌晨一点多大巴车在青海省境内的芒崖停留,接受公安检查。我下车透气,扑面而来的凉风,立刻感觉到了一丝寒意。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石油味儿。这一带都是青海油田的作业区,也是通往格尔木的必经之路。
检查完毕后,汽车又往前缓慢行驶了十几分钟之后,在花土沟熄火停车。按规定凌晨两点至五点钟夜间长途客车不准运行。汽车熄灯后,周围的世界也立刻沉寂下来。车上的呼噜声此起彼伏。我望着窗外的星空,反倒没有了睡意。
花土沟是青海油田的矿区,路两边都是井架和抽油机,星星点点,成为荒漠中的灯塔。对于花土沟和冷湖我并不陌生。花土沟北距冷湖还有290千米。孩提时代,父亲经常到青海油田的冷湖出差。因为那个时候冷湖是青海油田的总部机关所在地。这里非常艰苦,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植被稀少,气候恶劣,少雨干旱,冬季漫长,终年寒冷多风,尤其气候变化无常,春冬两季经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是中国陆地油田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冷湖原为无人区,1954年发现石油后开始建设,1959年青海石油管理局迁至冷湖。因为自然条件不适宜垦荒种田,是一片冻土带,油田职工的生活用品和蔬菜瓜果等生活物资几乎都依赖汽车运输供给,主要依托河西走廊的酒泉和张掖等地调运。冷湖几乎没有树木,想看花只能在自家屋里栽种。直到“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初,青海油田总部机关和油田生活区搬迁至位于冷湖东北侧230千米之外的甘肃敦煌七里镇。
我在少年时代曾读过著名作家李若冰的巜柴达木手记》一书。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油田始终是我向往的地方。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当我成为玉门油田的一名宣传干部并进入柴达木和冷湖地区釆访时,我才发现这是一片我神往已久的地方。柴达木盆地的浩瀚无垠让我激情澎湃,冷湖的荒凉让我感慨过去石油前辈们所经历过的艰苦岁月。
我迷迷糊糊的,分不清是在梦境或是在回忆中。五点钟客车又启动了,借着灯光依稀看到荒野上布满运行的抽油机,成片的雅丹地貌上寸草不生。
七点钟时天麻麻亮了,浩瀚无垠的旷野上出现一片湿地,密密麻麻的青草泛着金色,远处的沼泽闪耀着光泽。这在干涸的戈壁荒滩简直就是奇迹。这一段水域面积很大,陪伴我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才逐渐消失。接下来的地面是沙漠状,非常平坦,南面的山势低矮。七点多到大柴旦时与315线分道扬镳,大客车南下进入215线。315线是东去徳令哈到西宁的。这段路我过去多次走过,几乎都是由甘肃敦煌进入215线后由大柴旦入315线。
八点多过了小柴旦湖不久,汽车驶出茫崖地界,进入格尔木境内。很快道路两旁出现大片湿地,满滩的芨芨草和旱芦苇。这在柴达木盆地是非常珍贵的,给寂寞的旅途带来些许光茫。走出湿地不久,路西边出现连绵起伏的沙山,线条流畅,一尘不染。紧连着沙山的又是一片草原,草原上不时出现一丛丛金色的灌木,让人心中涌动着期待和一丝希望。过了灌木丛不久,又出现一片大沙包,一个连一个,沙丘上生长着灌木和野生植物。大沙丘高约四五米,宽约四五米,似乎个个都是神秘的金字塔,点缀着浩瀚的柴达木。接近格尔木时,在不远处还能看见成片的金色的胡杨林。在中国西部大约柴达木盆地的地形地貌最复杂,生态植被也是最丰富的地区。在格尔木南部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十一点多进入格尔木市区时,巍峨的昆仑山银装素裹。路旁的草原、沙丘和金色的白杨树包围着格尔木。
胡杨林
格尔木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格尔木的冬季漫长,春季刮风,夏季姗姗来迟,直到六月份天气才逐渐变得热起来。八月初立秋后,早晚温差大,夏天不知不觉被秋天取代。不经意间,街头上的树叶变成了金黄色或红色,地里的庄稼也是一色金黄。
我一直惦记的是格尔木的胡杨林。
格尔木胡杨林位于阿尔顿曲克草原西北部,托拉黑河周边的托勒海地区,西距格尔木市区约50千米。
过了郭勒木德镇不远处就是胡杨林。我熟悉的旱芦苇、梭梭、红柳、盐爪爪、驼驼刺等沙生植物,与胡杨等植物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隔着一条干涸的托拉海河,这条河是季节性内流河,只有在每年6~8月份有河水流过,其余大部分时间河床干枯。枯河北岸是胡杨林。河的西边是连绵起伏的沙山。
金黄色的胡杨夹杂在白杨树和许多种灌木植物中。大约整个林区的面积也不会超过200公顷。我曾多次欣赏过世界上规模面积最大的南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始胡杨林,也曾在南疆泽普叶尔羌河岸边的胡杨林中少憩,也穿越过北疆木垒的原始胡杨林,并多次漫步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的胡杨林中。比起上述的那些胡杨林来,格尔木胡杨林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塔里木胡杨的壮观场面是无与伦比的,是胡杨中的伟丈夫;叶尔羌河岸边的胡杨尽管场面不够壮观,但它是与众不同的,是胡杨中的贵夫人;木垒胡杨萧瑟悲情,在黄昏的落日中,才能体会出这是最悲情末路的英雄斗士;额济纳旗的胡杨恰似人类社会的现实,芸芸众生,有英雄和骑士,也有悲壮的战俘,甚至还有“尸横遍野”的惨状,是胡杨世界的博物馆。
格尔木胡杨也是独树一帜的。格尔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海拔高度2800米。
几乎所有的胡杨林中不乏沧桑的场面:要么弯曲,要么睡倒,千姿百态,让人敬畏。
只有格尔木胡杨是个另类。格尔木胡杨个个都是英俊少年,它的周围被众多粉丝簇拥着。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又是高寒地带,但生出的胡杨几乎个头都不高大,树枝也不粗壮,长相都是一个面孔,像白杨树那样整齐,没有横七竖八的造型。胡杨树都夹杂在白杨树和众多的灌木中。只有看到与众不同且又泛着金灿灿的树叶时,才能分辨出哪棵树是胡杨。因为格尔木的秋天来得早,冬天又来得快,树叶也黄得早,在八月底可见黄,九月初呈金黄色,到了九月底或十月初树枝已经变得光秃秃的了,遍地都是枯萎的树叶。这时大西北其它地方的胡杨才陆续“粉墨登场”呢。十月初额济纳旗的胡杨已经开始变得金灿灿的,正迎接着东西南北的游客。北疆木垒的胡杨在十月中旬也是黄红相间;十月下旬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已经将沙漠点缀成了金黄色的世界。
这时候格尔木的胡杨与周围的沙漠却变成了一个灰蒙蒙的世界,进入冬眠状态,直到次年六月上旬树叶才开始绽绿。
格尔木胡杨林西边是一望无际的沙山。这起伏的山峦连绵不断,一直向西延伸。这沙山与东疆巴里坤、南疆尉犁和甘肃敦煌的鸣沙山相似,但高度似乎比敦煌鸣沙山要矮一些。可是这群沙山却是最可爱的。它的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点缀着胡杨林,而是沙山上星星点点布满了灌木植物和野生花卉,许多植物我根本就没有见过。在这茫茫沙海中,它们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在我见过的沙山中是罕见的。这也许就是格尔木的特征,望着南方巍巍的昆仑山脉,真觉得这世界太奇妙了。
疯狂的黑枸杞
我来格尔木多次了。惟有这次才体会出格尔木的韵味来:一个很男人的城市。大约因为有了枸杞子,格尔木就像一位拾荒者,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我过去来格尔木,总以为它只是通往拉萨的驿站,或者说是一个为西藏而生的城市。
格尔木因为当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建成青藏公路而闻名天下;因为拥有动物王国的可可西里从而成了旅行者的目的地;现在更因为拥有国内产量最大的黑枸杞而再一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地区。
大约在2005年前后,有朋友从格尔木来西安探家时为我赠送了几包枸杞子。我说枸杞子不是产在宁夏中宁吗?他说这几年格尔木已经大量种植枸杞。这是因为格尔木比宁夏中宁的海拔高得多,而且昼夜温差大,日光强度更厉害,含糖量更高。不等他说完,我打开一包,只见枸杞颗粒大,饱满,色鲜红。我禁不住捏了几颗品尝,甘甜爽口。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因为赠送的枸杞多,我就每天泡水喝。家里有一个喝空的白水杜康酒坛,我索性将一包红枸杞放入坛里,又将八九瓶56度的西凤酒倒入。将盖子封严实,浸泡了三个月之后开始享用。每日午餐时饮尽二三两。枸杞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高,还含有多种胡萝卜素等,是很好的滋补佳品。尤其在春季饮用,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
我想这枸杞挪了地方,连高原格尔木都变得让人刮目相看了。事实上,这种事例也屡见不鲜。就拿陕西洛川苹果说开去。过去陕西洛川是不产苹果的。黄土高原上除了窑洞外,常年种植的农作物是土豆、谷子和荞麦等。直到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后期,阿寺村农民李新安无意中从河南灵宝带回苹果苗栽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让黄土高坡上变成了红彤彤的世界。不经意间,洛川成了“苹果之乡”。这里出产的苹果,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称。尤其是红富士苹果,它品质优良,味道脆甜可口,个大均匀,色泽艳丽,肉质脆密,含糖量高(高于外地苹果2%~3%)。洛川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种植苹果的大县之一。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这风头盖过了河南的灵宝。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除了土壤适应于苹果生长外,日照时间长,更适应于苹果的成长。
兴许洛川苹果和格尔木枸杞都是经过“脱胎换骨”后,成了这些家族中的“领军人物"。
接下来,有关格尔木枸杞的话题还得说下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成了人们最推崇的黄金补品。过去连放羊倌都不屑一顾的野生黑枸杞,殊不知也悄然成了新的黄金补品。野生黑枸杞在西北五省区以及内蒙古荒漠上都有生长,是干旱草原上防风固沙的重要植被,一夜之间成了外地淘金者们的摇钱树。我记得在2012年秋天,也还是我的那位远在格尔木的朋友来西安探家时,又赠送给我几公斤野生黑枸杞。我看个头比红枸杞小多了,黑不溜秋的,蔫蔫的,而且也不怎么饱满,捡了一颗品尝,也沒有甜味。我说这有什么好呢?朋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补品,每天泡水喝,除了有红枸杞所具有的功效外,主要是有抗癌功效,而且也能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每市斤五六百元呢!现在来格尔木种植黑枸杞的内地农户多得很,开垦出的荒地倒手就能赚大钱!
他从酒柜上取下一只高脚玻璃杯,抓了一把放在里面,然后倒入开水。很快杯子里出现蓝墨水一样的曲线,煞是好看。我品尝了一口,也没有什么味道,只是一股淡淡的的清香。
既然黑枸杞有这么多好处,我又喝起了黑枸杞,每天泡水喝着,一喝就是一年多。这一年多来身体也没有什么变化,倒还感冒了几次。
今年八月份的一天,从新闻中看到格尔木黑枸杞正值成熟期,却遭到数千外来者抢摘,并发生暴力冲突。我当即打电话寻问远在格尔木的朋友。他说这几天来格尔木的人很多,新闻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野生的已经炒到了每斤价格一千多元,人工种植的也在每斤七八百元!在众多哄抢者看来,他们是在淘金,因为这里的野生黑枸杞是当今的“软黄金”!我的朋友告诉我,在格尔木整个野生枸杞生长面积至少在15万亩左右,涉及草场面积大约300万亩。
事件发生后的一个多月,我来到了艳阳满天的格尔木。格尔木似乎变大了,郊外周围广袤的田野上被红与黑的枸杞包围着。红枸杞植株高昂,鲜红耀眼,玲珑有致,似争艳的红珍珠;黑枸杞豆粒大的紫黑色浆果,植株低矮,满身针叶,似一串串黑珍珠。
在大片的田地间,有一种植物盛开得姹紫嫣红,红黄相间,十分绚丽。植株呈扫帚状,株高从几十公分到三米不等,身段高挑,亭亭玉立,风头盖过了低矮的红黑枸杞。我不知道这叫什么,似谷子却比谷子高过一头;似高粱却比高粱红艳。后来经过打问,才晓得叫藜麦。藜麦我是听说过的,没想到却在高原格尔木艳遇。藜麦的原产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多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具有耐寒、耐早、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藜麦属于藜科植物。藜麦发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距今已经有5000~7000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由于其具有独特丰富的、全面的营养价值,养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藜麦在1980年代被美国宇航局用于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联合国将2013年宣布为国际藜麦年,以促进人类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我向路旁的农民工打问藜麦的收购价格,他们告诉我,今年便宜了,一斤也就是一百多元!我望着艳丽的藜麦,一时有些喘不过气来。啧啧,似乎格尔木就是一个新潮的地方,什么稀罕种什么,一浪高过一浪,而且风头盖过内地了。
一样的农商社会,不一样的格尔木!
黄昏时分,我在郊外的马路旁散步。炎热的下午逐渐消失,接下来是凉风习习又空气清新的秋夜。晚风吹动着田园周围的五顔六色的植物,月光拉长着一对对恋人的身影,点缀着迷人的氛围。
格尔木是一座摩登而又散淡的农商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