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季《奇葩说》的某一期当中,高晓松老师对于“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这一辩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为什么是正方高薪不喜欢的一方胜利,因为他们有一个人真的工作过,真的告诉你什么叫工作,你拿诗和远方跟苟且斗,你永远斗不赢,因为苟且有一万种需求,有一万种痛苦,而诗和远方只有一种快乐。”
这一种最纯粹最简单的快乐往往只会在偶然间出现,就是当你发现自己需要快乐的时候。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有的人一生都在为生活而苟且,最终还不是为了自己理想中的诗和远方,而有些人拼命地不惜代价地追求诗和远方,却从没发现它其实就藏在生活里,是你没有认真的留意过。
自从有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以后,表面上是为压抑忙碌的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们透气,让我们呼吸,但渐渐地这个窗口像一颗毒瘤一样膨胀,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了一个出口,完全的自我,完全的释放,收敛不起来。
之前读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父母还在为生活而苟且,而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你觉得这样的你配得上诗和远方吗?其实上大学之前(包括大学期间)我从没觉得自己没钱,也没觉得钱那么的重要,但是自从出来工作以后,妈妈每次和我提到钱的时候都是说“不要太省了,该花的还是要花。”但就是这样说着更让我觉得生活真的没有妈妈说的那么简单。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人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本来活着就身不由己,苟且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自由,不是诗和远方的自由就比苟且的自由要来更高级。
苟且的自由是因为我们在为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在奋斗,当我们达到目标了,当我们完成任务了,当我们真正的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复杂的事情,重复的事情做好了以后,那种成就感就是自由。
诗和远方的自由是当我们卸下包袱的时候打开那扇窗,看看窗外的景色,你的精神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身边的一切都是快乐着的。
我们都为生活苟且过,如今没有尝试过挣钱没有缺钱的经历真的没有资格对苟且抱着轻蔑的态度,你逃避它,舍弃它,其实你是有精神洁癖。苟且其实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就意味着成长,我们对于钱的卑微和傲慢,只有真正得到或失去才能体会它对我们的意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你以为你喜欢的事情会让你快乐无边,而生活的磨难却接踵而至,此起彼伏。”
李思恒在讲自己在北京工作的经历,其实很多人都有过共鸣,北京清晨的地铁挤得透不过气来,合租的房间每天都要早起去抢卫生间,当英语老师一小时20块一顿饭就要花19.9元......
其实我们是真的不向往诗和远方吗?我们是真的只知道生活的苟且吗?不,我们缺的是那张去往远方的车票。
苟且或许是去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有压力有负担的事,让自己紧张的事,有风险的事,但是不喜欢就是浪费时间吗?苟且就是违背自己的心吗?不,往往只会活在诗和远方的人其实就是活在舒适圈里,只是你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面对成长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磨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苟且是每个人的特权,如果年轻的时候不用,年纪大了你还得付出更大的代价去为年轻时候的任性买单,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走出那个舒适圈,走出自己设想好的那个世界。
我们不仅仅是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仅把喜欢和不喜欢当做判断任何事情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才叫成长,那个有一万种需求和一万种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