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①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②,
吹葭③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释】
①阳生——从冬至开始,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天气渐长,渐暖,故叫阳生。
②添弱线——古代女工,冬至以后每天白昼多绣一线的时光。即白天渐长,夜渐短。
③吹葭——黄帝命伶伦截芦管置灰其中,吹以应候。冬至前吹之灰飞向下;冬至后吹之,灰飞向上。
【讲析】
“日相催”三字是全诗骨干。杜甫晚年移家川东,父子俱在异乡,年复一年求归不得,故于冬至之节,深感“岁云暮矣”又添一年岁月,故说天时人事日相催。第二句“阳生春来”,又度一年,天时相催。三四句用冬至故事承“冬至”二字以证明确实是冬至来了,亦即证明“相催”之实。颈联略为放开一笔,尽管天时人事都日相催逼,但毕竟是阳生春来。所以此联承“阳生”二字,写堤岸杨柳虽还未舒,但好象已作好准备,待腊月一完,马上就舒眉放青了。而山意迎春更迫不及待地冲寒放梅。这四句又分承“天时、人事”四字,都写得很生动,颈联用拟人手法把梅柳写活了,又都是冬天的柳,梅本是冬天常景,但一同“冲寒”二字连在一起,顿觉情味特殊。颈联放宽一笔既为末联作铺垫,又照应首句,尽管“阳生” “春来”,但总还是日相催逼,烈士暮年,心惊不已。以上把“日相催”三字写够。下面聊以自解之情方能衬托得明显。所以末联言外之意亦即全诗主旨,即是说:尽管“天时人事日相催”,尽管处于“乡国异地,但景物不殊”,因此也可为乐,聊以卒岁,故教儿莫管那些事了,且干一杯吧!羁旅穷愁,无可奈何之情,比读“每逢住节倍思亲”尤为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