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朋友升职

朋友升职

作者: 曹将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17:40 被阅读0次

    不知不觉又是周六了,今天还是继续我们的《三十岁》话题。

    今天的分享,从朋友升职说起。

    朋友去年升的职。

    在得到消息的时候,我给他发了微信,道了恭喜。但八卦的我马上开始追问: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他的口吻马上从开心变成焦虑。

    因为领导找他聊了,说了很多待办的工作。他有写手账的习惯,拍了一张照给我。虽然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但还是能判断中心思想:任务重。

    我说你准备怎么办?

    他说,先找同事们聊聊,然后再做任务拆解吧。

    那天也比较晚了,于是对话就点到即止。

    没想到下一次电话是一年后。

    他看到了之前发的文章: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马上电话过来:上次回资中怎么不联系我?

    我有点不知所措,只能马上道歉。

    不过,对不起肯定不是化解尴尬最好的办法,我马上追问:

    升职后的这一年,感觉怎么样?

    话题马上抛回给他,接下来一个小时就成了他的「舞台」,我则保持纯粹的倾听,和不断地输出「然后呢」。

    好吧,具体的细节不方便透露,但可以总结几个核心点。

    第一,他开始更关心人了。

    这一年,对他最大的心理触动,是下属 A 的离职。他当时给 A 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还是失败。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感觉很自责,觉得是自己管理得不好,毕竟不管怎么说:怎么以前不辞职,刚好是他升职后就走了?

    之后他跟大老板聊天,学到了几个重要的点:

    首先,人员流动是常态。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只能保证在特定的时间段,大家朝共同的目标前进。

    但如果某天他发现自己的路跟公司的路不一样了,那就礼貌地说声感谢,以后江湖见。

    “你武侠片看多了吧!”

    其次,部门文化很重要。

    虽然大家来上班就是为了工作,赚来钱养家糊口,但是,如果能让大家开心地工作,那对团队的稳定很重要。

    大老板会经常请中层领导去他家里吃家宴,也会每月拿出一天开茶话会,其实就是为了让整个管理团队更有爱。

    于是,朋友也学着大老板,每周开一个分享会,固定一个小时,分享者每人 15 分钟。可以是某个办公方法,也可以是某次外出拜访客户的心得。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大家学到点东西,也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创造人与人互动的机会。

    再者,创造机会和下属沟通。

    在以前,他是一个比较喜欢独来独往的人。

    在升职后,领导给了他一个有挑战的要求:让他在一个月时间,跟每个人聊一次,并最后汇每个人的状况。

    可是,日常的工作就很忙,那怎么才能腾出时间?

    中午外卖到了后,跟下属一起吃;晚上加完班,顺道送顺路的同事回家;大家在讨论话题时,自己也努力加入进去……

    在这些非正式场合下,他也慢慢知道了大家的生活习惯、日常爱好,也慢慢跟大家有了更多连接。再匹配上一个周会的内容,他则知道了大家擅长的领域。

    最后,有了丰富的素材后,跟领导作了沟通,并给出了每个人的工作分工建议。

    第二,他开始没那么努力了。

    这个很有意思。

    在之前,他对自己的理解是雷厉风行,做事一丝不苟,任何事情尽善尽美。这是他一直以为的美德。

    但是,有一个晚上,当他整理月度总结时,发现很多工作都是自己完成,下属则基本只是打下手时,他感觉有点不对劲。

    于是,他开始观察其他组长的做法:他们并没有每天加班到凌晨,而是在八九点就下班;而更多的内容,则是放权给员工做。

    朋友又跟一个比较熟的隔壁组聊,发现他们小组有一套工作手册,里面有不同类型工作的操作指南,而且每个季度还会更新一遍。

    这给了朋友很大的启发。于是,他开始把一些小型任务拆解出来,让下属独立的完成。当他们交来策划时,他会追问一句:如果是由他们跟大领导汇报,感觉有没有需要完善的?

    “你知道吗?当责任真正落地到自己身上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马上提升了一大截!”

    除此之外,他也会有意地在群里,给做得好的下属发红包,既实现了奖励,又能激发其他人的动力——一举两得。

    慢慢地,大家的工作热情明显比之前更高。

    第三,他开始站得更高了。

    “怎么理解责任感?那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他说这话时,我瞬间感觉电话那端的这人突然高大伟岸起来。但我马上想到他跟我一样的身高,瞬间吐槽技能触发:

    “是买了增高鞋垫了吧?”

    一年的组长经历,他最大的感受是需要做很多决策。以前只用把方案报上去即可,领导同不同意就是他的事了。但现在,自己不得不开始做判断。

    如何判断呢?这就需要有标准。

    但标准怎么制定呢?

    在他看来,就是站得更高。要知道这件事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考核导向。

    要梳理清楚这些内容,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各类合作伙伴,其他小组的组长,在沟通中了解清楚现在的方向,也顺便整合更多的资源。

    有了这些思路和逻辑,很多问题开始变得游刃有余。

    他的案例不太方便细说。

    但自己可以补充一个关于公众号的类似案例:某篇看起来阅读量不高的选题,要不要上。

    之前开选题会时,助理提供了一个选题。很明显,它的阅读量不会太高。

    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要写,为什么?

    因为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篇,围绕不同维度来展开。但是唯独缺乏一篇,从更高的角度上来思考。

    它的作用不是纯粹为了流量,而是为了体系。而体系的建立,对于一个自媒体而言,非常重要——它是你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杀器。

    最后那篇文章确实阅读量只有 6000 多,但在准备合辑时,它的作用是提纲挈领。

    我们一共聊了一个小时,说实话,自己感触很大。

    当一个人的角色发生转变时,他的思考逻辑自然会进入新的轨道。

    在一个人单打独斗时,你的竞争力来自于效率和时间的乘积。但当完成了升职这个跳跃后,你的竞争力是需要靠组织来实现。

    团队与团伙最大的区别,来自于是否力往一处使。如何来实现凝聚?它需要有硬的规则,也就是一些激励和约束的手段;也需要有软的情感,它是价值观,是在这里人和人的沟通交流方式。

    当 1+1 实现了大于 2 的效果后,管理者开始慢慢释放出更多的业务精力,则跨入到资源整合和决策制定的阶段。此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成了新的必修课。

    但也正是这不断的迭代,人开始变得更加有格局,更加有魄力,也更加有竞争力。

    在聊天末尾的时候,我请他用一句话来总结。

    他说的是,我特别喜欢李宗盛给新百伦打的广告,里面有句话已经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每一步都算数。

    我说,你跑题了,我觉得更多是:

    你变了。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朋友升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rg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