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6章教师发展 441~453页
一、作者观点
1.没有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工作无法完成:因为在我们教师这一行业里,教育者是能施影响与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具体体现于对学生的爱。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
2.不爱儿童,就不可能了解儿童。
列夫·托尔斯泰写道:“如果一位教师只爱事业,他会是一位好教师;如果一位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他会是个好于读尽天下书的教师,但他既不会去爱事业,也不会爱孩子;如果一位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集于一身,他才是一位完美的教师。”
3.教师的爱不是本能的爱,而是一种理智的人道的爱——它因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个性的一切长短的深刻理解而充满了崇高精神,它能防止非理性行为与激励诚实和高尚行为。这种爱是教导人生活的爱,这种爱不是轻浮的爱——它要求集中心灵的全副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始终不渝地奉献出来。
4.对学生的这种爱在鼓舞着教师,是教师不断地从中汲取新的力量的源泉。
5.教师对儿童感知世界的微妙之处越是了解。便越会爱每一个儿童。
6.教师对学生的爱产生于为塑造新人而进行的火热斗争中,往往要经过磨难。
7.就天性而言,儿童是乐观主义者。它们的特性是在感知世界时都怀着明朗、愉快和欢悦的情绪。热爱儿童——意味着热爱童年。而乐观主义对童年来说,恰似闪耀着七色光彩的彩虹:没有乐观主义,也就没有童年。
8.如果把教师跟自己学生相处在一起的全部时间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它的2/3应当是自愿的、同志式的、友好的交往。在这时,儿童会忘记自己是学生,教师会忘记自己是教育者。
9.教师如何深入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首先在于学生和教师跟大自然的接触。
10.教师敏锐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心里铭记和保存与学生交往情景的能力是可以获得的,是能够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培育出来的。
11.对儿童的睿智的爱——是我们的教育修养和思想感情的顶峰。对于儿童的热忱、温暖、关怀,亦即可以用善良这个词来称谓一切——是教师长久而艰巨的情感自我教育工作的结果。
12.在创设自己丰富的情感氛围时,教师要预防情感的自发流露,即要预防在挫折和失望时驾驭自己那种心态的自发流露。
13.对儿童和童年的睿智的人道之爱,是充盈着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思想的高尚感情。
14.只有当共同的观点、意念、向往把师生结合在一起时,教师才能成为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真正教育者。
15.在实践中怎样使师生关系充满崇高的意念呢?
首先,要使教师在传导到学生意识里去的思想中表现出自我,要使学生的心接触到的不是冷冰冰的道理,而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活生生的个性。
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唯有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
与儿童集体尤其是与个别学生的智能交往,有如充满高尚精神的劳动,同样是欢乐的丰富源泉。
16.爱儿童,就意味着保护他免遭邪恶的侵害,这种邪恶在生活里还包括包围着许多儿童。
17.亲近他人,教师要从教孤独儿童学会感同身受做起:教师打算让学生亲近某人,就要向他讲讲这个人所经受的不幸和灾难。感同身受——这时用心灵去体察人的第一步。
18.对孤独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时,非常重要的,是不使儿童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师是为了教育他才竭力让他亲近某人……如果意识到这种“有计划的善意”,哪怕略有一点冷漠之情,儿童就会反抗,既憎恨教师,也憎恨教师打算让他去亲近的那个人。让孤独儿童亲近他人,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19.激发自尊感,唤起对自身人道态度的敏锐感,是保护儿童免遭欺骗、不诚实和利己主义之害的最有效的办法。
20.教育被殴打、狂叫、咒骂伤害了心灵的儿童,不仅需要审慎和同情心,而且需要巨大的坚韧精神。
21.关爱动物、花卉、果木,关爱一切有生命的美,也是对受到成人殴打和咒骂伤害了心灵的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