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67章 提婆达多曾是佛陀的老师

第67章 提婆达多曾是佛陀的老师

作者: 经典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19:26 被阅读0次

前一篇偈言的九个“是则为难”,非常重要,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

第一,法华义理超越一切相见,要明白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一体这四个义理,是很难的,指月之说需要悟性。

第二,众生深着相见,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五重浊染下,要想契入法华之不住相见,这很不容易。

这九个难点,实则是契入法华修行的九个要点。

那么,在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他为了《法华经》,是如何行持的呢?

继续边读边聊《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释迦牟尼佛说完偈言后,告诉各位菩萨、天、人、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说:“我在过去无量劫中,为了求得《妙法莲华经》,从来没有懈怠疲倦过。”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我曾在多劫中常作国王,但发愿求得无上菩提的心没有退转。为了圆满具足六波罗蜜,我勤行布施,布施时心中没有任何吝惜。我不仅布施象、马、七珍、国、城,亦布施妻子、奴婢、仆从,甚至布施自己的头、目、髓、脑,身、肉、手、足,即使献出身命亦在所不惜。”

波罗蜜”即“波罗蜜多”,为梵文音译,到达彼岸的意思。

要想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在大乘佛教中有六种基本的菩萨修行方法,叫做六波罗蜜多,简称六波罗蜜,亦叫六度,其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关于此六波罗蜜的修行,当年的国王是从布施入手,而圆满其余波罗蜜的。那么,佛陀当年是如何修布施的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照之。

第一,布施象马、七珍、国城。

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象马、七珍、国城这些财物,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物品”。这些东西够用就行,太多了是累赘。修布施,就是放下对这些财物的贪执。

古代象马常为出行工具,如今则是以汽车、飞机等为出行工具。因此,如果这个时代要行这样的布施,譬如,让人搭一个顺风车,或者,布施车辆给孤儿院,等等,都是象马布施。

七珍指七类珍贵的宝贝,此处泛指一切财宝。比如,赠医施药、捐献衣物、捐钱修路、供养饮食等等,都是七珍布施。

国城乃众生所住之地,众生现在福报小,其国城往往只有一宅之地。

在当前环境中,人们出行方便、衣食无忧,但是房价很贵。因此,在种种财物之中,最难行的,就是布施所住之地了。

前几年听闻有人将自己唯一的住宅卖了,用于寺院建设,很随喜这样的善行。这个时代,为了修行能发出这样的愿心,实在非常难得。

行财物布施,真正布施掉的是悭贪。

第二,布施妻子、奴婢、仆从。

这是佛经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

依照现代人对古代风俗的理解,布施就是自己放弃掉,送给别人。把奴婢、仆从等送人,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为了自己修行,放弃掉妻和子,乃至送给别人,这就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了。

由此可见,从相见上理解“布施”这个词,是很不圆满的。那么,如何正解布施呢?

佛教意义上的布施,是灭掉分别、执着。众生因为分别而产生种种纠结,将这种纠结打开,布散出去,这就是“布”。已经布散开来的结,进一步舍掉,不再执着,就是“施”。

人生在世,如妻子、奴婢、仆从这些家亲眷属,都是最难割舍的情感锁链。不分别、不执着这种亲眷关系,就能从亲眷关系中得到解脱。这就是布施妻子、奴婢、仆从的真正含义。

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义理,在现实生活中,能灭掉很多烦恼,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因为分别儿子是亲眷,执着儿子应该听他的话,当儿子不好好读书时,父亲就觉得很生气。如果处理得不好,父子矛盾就会随之而来。

如果懂得了布施的法义,则在父亲无分别的心中,不会执着儿子是“我的儿子”。既然如此,几乎没有父母会为别人家的孩子而生气的,自然的,这位父亲也不会生气。

但是,父亲很清楚读书对儿子人生的意义。既然此生有父子缘,他也不能放任自流。父亲想了想,决定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希望能威慑一下儿子,令他读书认真一点。

这就是布施的功用。布施掉了亲眷关系,反而能在不起烦恼的同时,平心静气地教育孩子,生出教子的智慧。

就是前面的财物布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不分别这个房子是我的,所以也不执着这个房子一定是我来住。把房子卖了建设寺院,能造福更多的修行人。

第三,布施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乃至全部躯体。

从世间相见看,我的身体是我存在的证明,故而身布施最难以令人理解。他们会说:“如果身体都没有了,还能干什么呢?这样的布施有意义吗?”

如果真正读懂了布施的法义,就会发现真正的身布施其实是:因为不分别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乃至躯体都是我的,所以亦不会执着这个身体。从而超越身见,灭掉了分段生死轮回,实现了身的解脱。

这个身布施法,就是这么妙!

解脱身见者,有身即是无身,无身即是有身。他幻化身相,割肉喂鹰,然后,身体又能还复如初。这就是解脱身相的神通妙用。这在执着身见的众生而言,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当时那个世界的人民寿命无量。我为了求法的缘故,捐舍国王之位,将政事委托给了太子。然后击鼓宣扬向四方求法:“谁能够为我说大乘法者,我当终身供他驱使。”

作为地位尊贵的国王,为了大乘法而以身布施,供人驱使。非有大愿心者,不可能为之。释迦牟尼成佛那么快,就与他因地的大愿大行有关。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这时候,有一位仙人来对国王说:“我有大乘法,名叫《妙法莲华经》,若是你不违背我,我就为你宣说。”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国王听到此话,心中欢喜踊跃。当即随从仙人,并且供给他所需要的一切。为他采水果,打井水,捡柴火,备食物,乃至用身体作他的床座。他就这样身心无倦的奉事仙人,于当时经过了千年。为了《法华经》的缘故,他精勤供给侍奉,令仙人没有一点乏少。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如果传《妙法莲华经》的人,示现的是外道仙人形象。现在究竟有几个人愿意听呢?

很多学佛者认为,《法华经》只有佛和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可以讲,其余人是没有资格传法的。然而,佛以他过去世的故事告诉大众:只要有此愿心者,都可以传,哪怕是外道。

只不过,佛以及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传法。而没有明心见性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传法。因此就有可能会出现:被传者明白了,而那传法人还一头懵。

为什么传法者不懂,而被传法者反而却懂了呢?

这是因为,归根结底,我之所以能懂《法华经》,是因为法华是我,我是法华。当我的无明障蔽破除后,法华之真相就显现出来了。

而传法者,不论他有没有明心见性,他都只是增上缘。如果我不是法华,即使是佛来亲自传法,我亦不可能觉悟法华。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正因为传法者是助缘,所以,即使佛陀亲自讲法时,总有人因为妄想覆障太重的缘故,不能当下开悟,而那位师父,虽然只知道诵经,但是,他的弟子听了几句后,却能很快明心见性,这就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法华的缘故。

世间人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沟通,是因为众生本是一体,共一个法身的缘故。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产生误会,是因为众生受妄想障蔽,以致于领悟别人出现偏差的缘故。

因此,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时,众生即是佛,即是法华,懂得法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捶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宣这个义理而说偈言:“我忆念过去劫,为了求得法华大法的缘故,即使做了世间的国王,亦不贪求五欲之乐。我撞钟而告四方天下,谁有大乘法者,若是为我解说,我当身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稀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

这时候,有一位阿私仙来到国王前说:“我有世间稀有的微妙法,若是你能修行此法,我当为你宣说。”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需。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

当时国王听到仙人之言,心中生出大喜悦。当即随从仙人,供给他所需要的一切。采集水果,烧柴做饭,随时恭敬奉与仙人。

【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国王因为情存妙法的缘故,身心没有疲倦,因为他的动力来自于普为一切众生而勤求大法的大愿,而不是为了自身以及五欲之乐。故而他身为大国王,能够勤求而获得此法,以致于最后证得成佛,今天故而能为你等宣说此法。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佛对诸比丘说:“那时候的王者就是我的前身,那时候的仙人就是今世的提婆达多。”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在释迦牟尼佛陀这一世,提婆达多总想害佛,谁能想到曾经他也是佛陀某个前身的传法导师呢?

刚学佛的人,因为看见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破坏僧团等种种恶行,分别心中难免没有波动,觉得世间怎么会有如此恶劣的人呢?

然而,在佛陀那里,无分别中观提婆达多的种种行为,不过是因缘和合中,如是妄心产生的如是妄相而已,一切都是提婆达多在他的无明妄觉中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由于不懂得因缘果报,他把自己的轮回路导演得很糟糕,堕入地狱中去了。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都在说自己学佛。可是,没有明心见性前,我们所谓的学佛,亦不过是自己无明妄觉中自导自演的一场学佛戏。懂得了,就觉悟。不能懂,至少长养了善根,积累了福报,成为将来觉悟的资粮。

《边读边聊法华经》67

相关文章

  • 第67章 提婆达多曾是佛陀的老师

    前一篇偈言的九个“是则为难”,非常重要,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 第一,法华义理超越一切相见,要明白法身、报身、化身、...

  • 想开了,恶也是善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提婆达多一直跟佛作对,迫害佛,但佛却不怪罪他,当做是对自己的磨练考验,从不怨恨怪罪提婆达多,还把...

  • 仁泽法师: 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

    在上座部的佛教里,佛陀并没有完全禁止食肉,当年提婆达多曾经要求佛陀制戒禁止食肉,但佛陀拒绝了这种做法。 以前也有人...

  • 《妙法莲华经》第43课笔记

    《妙法莲华经》第43课笔记 2017-5-9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第2讲) 提婆达多品在藏文版本中和宝塔品连在一起的...

  • ~鼎然~金刚密修群开示(2017--12--22上午)鼎然法

    弟子问。 ~鼎然~ 师尊,提婆达多惑众、背叛佛陀;为何佛陀还给他受寂,并说他是善知识,后将成天王如来呢?请师尊开示...

  • 提婆达多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并感恩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不是他的老师燃灯佛,不是任何人,而是提婆达多。 ...

  • 冥想是一种生活习惯

    印度佛陀电视剧有一个片段:悉达多王子在巡街时,听闻一位臣民的孩子被豹子叼走了。他赶紧跑下马车,悉达多的堂哥提婆达多...

  • 佛陀(37)

    佛陀(37) 我的僧团是为芸芸众生而设立的,并不是专门为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种姓的。——佛陀 “提婆达多,这样大吵大...

  • 石桥禅

    阿难尊者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同时也是佛陀的堂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

  • 佛陀(36)

    佛陀(36) 我的僧团是为芸芸众生而设立的,并不是专门为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种姓的。——佛陀 提婆达多,由于傲慢和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67章 提婆达多曾是佛陀的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xmvktx.html